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规划与设计 返回

安徽: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作者:叶静 来源:安徽经济报 发布时间:2024-09-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安徽是全国光储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产业集群建设、光储技术不断突破、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在多个环节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光储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2023年,全省光伏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6.1%,实现营业收入2967.4亿元,增长50.9%,位居全国3位。

  安徽,从“科技之花”绽放到产业聚“链”成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力,紧抓全球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将光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技术领“光” 打造“新蓝图”

  穿越光储产业周期,安徽无论打什么牌,创新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张牌。

  走进位于合肥的阳光电源产业园,记者见到工人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精准掌握数据,灵活调整计划。该公司的逆变器生产几乎实现全面自动化,从原料加工到组装,均在集成生产线上高效完成。

  作为安徽创新企业,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业务国际领先。

  数据显示,阳光电源上半年营收310.2亿元,同比增长8.38%,2023年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遍及170多国。

  如阳光电源一样的技术“领光者”在安徽还有很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集贤教授团队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态效率成功突破至26.7%,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安徽阜阳南部风光电基地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助力我省光储产业迈向新高端。

  目前,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共计52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30家,百亿元企业12家,百亿元企业占全省光储产业规模总量的比重超75%。

  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优质产能是关键。

  今年以来,华晟新能源、清电长信、中环低碳、大恒能源、正奇光能等一批总部在安徽的本土企业相继投产,产能逐步释放,已经形成光伏电池产能24.1GW、组件产能17.5GW,占全省比重分别提升至15.6%和9%。一季度,上述企业合并实现光伏电池出货3.36GW、组件出货1.6GW,量产产线订单基本饱和。

  “下一步,我们计划稳住一批关键环节龙头企业,争取头部企业在皖产能不减、投入不减、订单不减。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强化对我省本土潜力企业调度和帮扶。”省光储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政策护“光” 建设“生态链”

  作为全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安徽省日前出台系列举措,提出从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到支持光伏发电产业规范用地等一系列举措,以期通过政策“组合拳”,助力产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加码”,让我省光储产业发展势头更好。

  前不久,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千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的若干措施》。

  我省提出,到2027年,安徽光储产业各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累计创建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20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规上制造企业实现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全覆盖,全行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到2.5%以上,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体系。

  在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共有52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30家,百亿企业12家,百亿元企业占全省光储产业规模总量的比重超75%。产业链关键环节全球出货量前10企业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6家光伏组件、5家光伏电池片、2家光伏逆变器在安徽布局。

  此外,安徽已完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形成了以合肥、滁州为引领,蚌埠、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光伏产业新格局。

  目前,我省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逆变器产量占全国1/3、组件产量占全国近1/4,力争到2025年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省光储办主任冯克金表示:“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抢抓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抢占产业制高点,将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