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储能出海正当时,中国储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9-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大国博弈,能源为先。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决定了大国的战略地位。而如今,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国际资源竞争的焦点正逐渐转向光伏、风电等领域。

  新能源,新蓝海,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可能在全球市场赢得先机。近年来,中国光伏、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储能锂电池全球占比超过九成;深圳已成为世界级新型储能产业中心,拥有相关企业近7000家,年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

  “深圳智造”已成为全球储能行业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国储能,遥遥领先

  储能是指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等)储存至储能装置,并在需要时再释放。风力、光伏产生的电能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要想并入电网,需要储能技术做为“中转站”调节,以缓和对电网设备冲击。

  为应对气候变暖问题,《巴黎协定》提出到21世纪中叶全球应实现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约130个国家和地区响应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渗透率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提升,各主要国都在加紧布局,抢占先机。

  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加大对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包括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氢能储存等,联邦和各州政府推出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计划,支持储能发展;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提供30%的贷款补贴、储能设备成本抵免个人所得税等,鼓励民众安装储能设备;澳大利亚推出国家电池战略(National Battery Strategy),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大国担当、战略眼光。中国将储能视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国已成为重要一极,彰显出日益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3来自中国企业;在储能领域,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中国企业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

  国际格局风起云涌,大国实力日臻成熟。依托强大的内需市场及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在全球形成制造优势、产能优势、创新优势、人才有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影响全球储能格局的重要力量。

世界储能看中国,中国储能看深圳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深圳抢抓新型储能万亿级风口,从政策发布、项目建设到招商引资积极发力,打造世界级新型储能产业中心。

  近年来,深圳相继出台《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支持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多元化发展。同时,深圳各区也出台政策,针对储能项目给予扶持和优惠,福田区提出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100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不超过0.5元/千瓦时的支持,为全国最高;光明区对符合条件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一体化和新型储能电站示范园区按实际投资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2023年3月,深圳市先进储能产业园在坪山挂牌,为全市首个按照“工业上楼”标准规划建设的先进储能产业园。

远信储能GridUltra系列电池舱

  如今,深圳已具备集关键材料制备、智能装备、电芯工艺研发系统集成、应用一体的产业链布局,聚集了比亚迪、华为数字能源、欣旺达、奥特迅、华宝新能、远信储能等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在深圳,储能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确保生产效率和交货时间,这对于满足海外市场对时效性的需求十分有利。”深圳远信储能CEO张佳婧表示。

  2023年,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产值突破3000亿元,拥有储能相关企业近7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近51家,电池产业链单项冠军企业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在材料、设备、电池、便携式储能、储能系统集成等多个细分领域均有龙头企业布局,专利申请量高居国内主要城市榜首。

亚非拉热土,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新机遇

  碳中和目标为中国能源企业“出海”开辟了蓝海,面对政策红利及市场需求,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投资热情高涨,中东和亚非拉地区成为众多储能企业青睐的一片投资热土。一方面,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光伏储能技术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相关国家电力系统大部分都比较脆弱,故障频繁,居民需要自备发电机保障电力供应,储能系统市场需求巨大。

  以非洲为例,当地的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储能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非洲国家已经采取了政策措施来推动光伏储能的发展,如实施太阳能补贴计划、制定可再生能源法规等,为储能项目提供了财政和法律支持。

非洲乍得光伏储能项目航拍

  非洲丰富的资源与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中国储能企业的目光。华为储能产品主攻非洲高端市场,在当地学校、医院、酒庄、工厂以及发电站等政府项目和工商业集团发力;远景能源中标非洲毛里求斯某光储项目,为其提供72mw/258mwh的储能系统;力神电池向非洲乍得某储能光伏电站项目提供储能产品,搭载的是其280Ah方壳锂电池。

  远信储能推出弱电网环境下的“风光储微电网”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为非洲能源转型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2023年,远信储能交付了非洲乍得的光储柴项目,该项目项目配备2MW /6.4MWh GridUltra锂电池储能系统,2MW光伏发电系统,2台500kW柴油发电机,搭配远信EnergyHub EMS构建离网供电体系,预计可削减约1/3的电力成本,破解当地电力短缺与供应不稳难题。

  此外,远信储能还与南非可再生能源集团 Veers Group 共同成立合资企业RelyEZ South Africa,在南非开发和部署创新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解决能源危机,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在新加坡有开设办事处,开展贸易业务,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厂商在提供安全、经济、可靠的储能产品的同时,也向广大亚非拉国家输出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相关国家布局清洁能源,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远征欧美,“老设备”需要“新方案”

  与非洲不同,欧美市场对储能设备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对已有电力基础设施的改进、优化上。

  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欧美国家电力系统布局较早,较为成熟、发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力设施老旧、电价高等问题日益显现,大规模更新周期长、成本高,利用储能设备“削峰填谷”,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缓解电网压力,降低居民电费开支,成为必然之举。此外,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和分布式新能源电站的增加,储能系统在欧美市场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欧美本土企业拥有众多先进的储能技术和解决方案,欧美国家也制定了积极的政策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价格竞争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张佳婧介绍,远信储能目前已在美国、德国、西班牙设立了子公司,建立起完善的售前、售后和技术支持队伍,自主开发风光发电项目,同时与储能搭配,形成混合资产,开展大型项目直销,探索风光储算与余热供暖、海水淡化等业务形态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构建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

  “风光储算一体化设施创新了能源管理方式,可利用平台算法,提供持续的绿色能源供给,管理电力需求高峰,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扛峰增载、削峰填谷,优化能源成本。”张佳婧说。

年增幅翻倍,全球储能行业前景光明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同时利用储能技术提高电力可靠性,这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一大显著趋势。

  “储能行业是一个全球‘同频共振’的行业,是发展新能源必备的配套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有新能源相关的发展战略,因此行业前景光明,我们长期看好。”远信储能董事长王堉说。王堉介绍,当今储能市场环境良好,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步猛增,每年增幅达100%~200%,充满活力。

  从需求端看,全球储能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市场、美洲市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市场份额各占三分之一,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需求。2023年中、美、欧陆续宣布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规模将持续扩大,各国政府的政策推动,也为储能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也认为,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继续。

  从生产端看,全球储能设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中国,相关技术创新与持续降本增效,当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营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较2022年底增长约260%,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以“深圳制造”为代表的中国储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实力与担当。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储能企业不仅仅是带去了产品和技术,更使友谊与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伴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需求的持续增长,储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中国储能企业积极踏上出海之旅,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以更高的标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