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多元化技术路线共同构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景象

作者:赵建国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来,增程式车型的市场正在升温。小米汽车宣布第三款车将是增程式车型,广汽集团则透露明年规划中将投放4款增程式车型,还有车企高管表示增程式车型价格将下探至10万元级别……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8月,我国增程式汽车市场累计销量为74.9万辆,同比增长167%,超过了纯电动和插混车型的增速。

 “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如果没有混动及增程技术作为支撑则很难实现。”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增程式车型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深度思考和独到观点。

  共同构成市场繁荣

  对于近期增程式车型的市场表现持续向好,增幅领先,付于武认为,这体现出在政策支持下,增程式技术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日益增加的发展态势。他谈到,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战略中,就已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及增程式。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未来15年,传统汽车要全面实现混动化,不仅要加大混动投入、扩大混动市场,还要将混动技术发展规划提升至国家级战略地位上。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要按照从减碳到低碳、最终到零碳的技术路线行进,混合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技术路线之一。在混动路线上,目标是2025年百公里油耗降至4L、2030年百公里油耗降至3.2L,如果没有混动及增程技术作为支撑则很难实现。这些都给增程式车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付于武认为,新能源汽车强调以电动汽车为主体,但与多元化的动力发展并不相悖,也并不矛盾。新能源汽车既包括电动化,也包括增程式等动力形式的多元化,还包括甲醇车型等,这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汽车产业现实,也更符合我国的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付于武谈到,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纯电、插混、增程三种车型基本都有一定市场份额,其实反映的是三种车型在技术方面各有千秋。从市场看,今年以来,尽管纯电动车型在销售数量上依然占据优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插混、增程的增速都超过了纯电动车型。从市场需求看,增程式车型主要依靠电机驱动,这使得车辆在城市路况下能够以纯电模式运行,减少了续驶里程焦虑。而且除了理想、问界一直在做增程式车型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及新能源品牌也在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增程式车型。如此一来,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景象。

  推动技术进一步提升

  在增程式发展上,行业一直存在多种认识和看法。付于武表示,客观而论,增程式技术尽管被称为过渡路线,但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拥有独特优势,包括具有更高的燃油效率,通过电力驱动和内燃机充电的结合,提高了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更低的排放,减少了传统燃油车的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具有更长的续驶里程,内燃机作为备用能源,确保了更长的行驶距离;具有独有的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维护成本等。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有以销量论技术之说,在付于武看来,这其中反映的是市场对技术的认可程度。他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有较好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技术的合理性,但不一定代表技术是最先进的,正如纯电动汽车与增程式等混动车型相比较的情况。另一方面,更好的技术必然会逐步显现市场效益,但也有一个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实现技术与销量的协同发展,达成良好效益,也就为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技术标准的健全与完善上,付于武认为,增程式技术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在如今的市场上,增程式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命名规范不够完善,一些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营销需要,将增程式技术的卖点扩大成新的概念进行炒作,导致消费者对增程式技术的理解存在差异。而统一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增程式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用户体验和市场认知。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确保增程式汽车在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智能控制等方面的规范和安全,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快技术的优化与突破,推动增程式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对于行业热议增程式是否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问题,在付于武看来,汽车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而且综合运用多种前沿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一前提下,现在预言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为时尚早。正如汽车智能化发展几乎超出前些年的想象一样,增程式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而持续演进,给产业和市场带来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但未来新能源汽车实现零碳排放,应该是不会改变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