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明年3月起实施 新能源车专属体检方案为出行护航

作者:王金玉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4-10-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GB/T 44500~2024)(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发布,并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行。新规适应用于纯电和插混、增程所有车型,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年检将有自己的专属规程,彻底告别与传统燃油车共用检测标准的历史。有针对性的专属年检,也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提供支撑。

专属规程将有效杜绝安全隐患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共用检测规程,即重点关注车辆外观、安全装置、底盘和制动、尾气排放等部分。但传统燃油车的这些检测项目,多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关于尾气排放的检测,在纯电动车型上变得毫无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车辆年检的最大意义在于杜绝安全隐患,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多发生在“三电”系统上,但传统燃油车检测标准并未涉及“三电”部分的检测。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专属规程,《规程》的针对性极强,重点检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安全、驱动电机安全、电控安全和电气安全4个部分,皆是新能源汽车最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地方,可以有效杜绝安全隐患。

另外,现行燃油车6年免检的检测规定并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实行专门的检测规程的现实需求。6年免检的确起到了简化车辆年检手续的作用,为车主提供了便利,但这是针对燃油车的特点进行调整的,并不适用于还在发展中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的动力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很大变化,如果6年才检测一次,会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规程》还要求,电池的寿命不得低于60%,虽然这是一项非必检项目,但这项检测规程的设置,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纯电动汽车低温状态续驶里程衰减的问题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一些投入使用时间较长的纯电动汽车,可能会存在续驶里程严重衰减的问题,《规程》将对这样的车辆设置门槛。有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衰减是正常现象,但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电池偏离原有的使用寿命,合理的定期检测不仅可以起到帮助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的作用,还有助于指导企业规范设计和生产。

做好温度控制是安全运行前提

除了针对“三电”部分的重点检测,温度也是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规程中重要的考核指标。《规程》不仅要评估动力蓄电池最高温度、单体蓄电池最高电压、单体蓄电池电压极差和BMS总电压示值精度,还将驱动电机温度、电机控制器温度和DC/DC变换器温度列为可选检验项目。要求充电最高温度分别不超过65℃和60℃,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温度不得超过175℃,电机控制器和DC/DC变换器的温度不得超过95℃等,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在充放电时的温度分别不得高于60℃与65℃,这些阈值的提出,对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将起到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温度是电安全运行的前提,新能源汽车的很多安全事故都来源于热失控。在以往新能源汽车事故中,“热失控”往往是车辆自燃的主要原因,其中,充电期间的动力电池“热失控”尤为频发,这是由于车辆电池管理系统(BMS)不够精准,导致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出现“过充”而引发的。也因此,新能源汽车充电和放电时动力电池的温度和电压都是《规程》的检测项目。《规程》对于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车型,明确要求充电最高温度分别不超过65℃和60℃,保障动力电池在安全的稳定区间运行。该温度限值符合动力电池工作温度合理区间,也远低于电池系统“热失控”的临界温度。

同时,《规程》对检测环境温度等也都有明确的界定,要求温度设置在-10℃~40℃之间,湿度在10%~90%之间,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实际运行中所处的温湿度环境。

有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规程》对新能源汽车的温度等各项运行指标有明确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些要求并不高,且远低于车辆设计的运营状态要求。以电池的寿命不得低于60%这一项为例,就远低于车辆设计时的状态要求,大部分在用车均可轻松通过年检。同时,《规程》还设置了一些非必检项目,如放电安全检测,只针对紧凑级以上的车型,杜绝了不具备放电功能等微小型车辆无法通过检测的可能性。

达到安全检验要求是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门槛,而安全检测更大的作用是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帮助车辆排查安全隐患。也因此,《规程》明确,一旦某些检测项目出现阈值偏差,年检报告会被标为“建议维护”。如,电芯的最高电压和最低电压差距过大,大概率是电芯一致性出现了问题,轻则影响续驶,重则容易引起局部发热,增加自燃发生的概率;BMS检测的电池数据,如果和年检检测设备检测出的电池数据相差较多,说明BMS很有可能已经失去了及时排查电池安全隐患的能力,也有可能会对电池造成损伤。一旦发生这些情况,对车辆进行维护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这也是《规程》设置安全运行最低门槛的意义所在。

让年检落地 避免“走过场”

除了针对“三电”和温湿度的集中检测,《规程》还在很多方面细化了安全方面的检测内容。比如,《规程》明确,送检车辆必须保证没有任何电驱系统、高压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方面的故障码,这项相对燃油车来说难度并不高的规定,却是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实时状态电子化程度非常高,这些故障码往往预警着车辆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涉及“三电”系统的故障码,往往是车辆安全隐患的警钟。“很多自燃的新能源汽车在起火前,车辆都会显示出故障码,如果车主能及时处置这些故障码,就可以避免一些自燃事故的发生。”广州的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一些网约车司机因为没有及时处置车辆故障码提示的安全隐患,最终造成了车辆自燃。“一辆没有故障码的新能源汽车是车辆安全运行的前提。”他说。

电气安全也是新能源汽车年检的重要内容。《规程》对电气安全的检测,包括充电插座绝缘电阻(直流和交流)和电位均衡(可导电部件与电平台、可导电部件间)的检测。因为涉及高电压、高电流,新能源汽车的绝缘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规程》将充电插座绝缘性能列为必检项。

另外,《规程》还规定,动力蓄电池的充电检测中,通过直流充电插头给车辆充电的时长不少于180s,在此过程中读取相应电池数据。要通过充电测试中的这项检测很简单,车辆只需要在直流充电设备上进行180s以上的持续充电,中途不出现故障报警又或者温度、电压异常即为通过。不过,此项检测更关键的是在180s充电过程中对电池数据进行读取。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通过对电池状态的读取,检测真实的电池运行数据,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预警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制年检的手段,检测机构可以帮助车主更好地了解车辆状态,做好安全预警,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更有价值。

“在燃油车的年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一些问题车辆甚至为了规避年检弄虚作假,这也让车辆年检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对车辆进行安全性检测非常必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年检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醒车辆及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坦言,《规程》设置的门槛并不高,关键是实施后的实际年检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按照要求操作,检测到车辆真实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处理发现的各类问题,杜绝以往燃油车年检“走过场”现象的发生,让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