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规划设计 返回

我国跨入全球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赛道

作者:记者 张伟 何俊儒 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024-10-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记者今天(10月22日)从中国海油获悉,“萨拉特货运船”经过超过万里的远洋航运,顺利抵达深圳盐田港。这意味着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跨入全球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赛道。

  氢能安全高效的运输技术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能够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现有运输形式以气氢、液氢、有机物储运氢为主,其中,液氢以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等优势,成为解决未来大规模、长距离氢能运输利用的首选形式。

  此次跨洋液态氢运输示范工程,采用保冷的罐式集装箱装载。货船于当地时间9月4日从欧洲鹿特丹港装船,经由大西洋至好望角再到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长距离跨洋运输。

  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设计总师肖立表示,项目团队针对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产业链,系统性开展了全产业链技术攻关,突破了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技术难题,打通了各个环节的安全技术瓶颈,确保了“首航”的顺利开展。

  液氢用于燃料电池可有效延长其寿命,同时能够实现低温贮存、多工况高精度供应,技术成熟度高,因此对于大载重、长距离氢能车辆,是最具竞争力和潜力的燃料。

  目前,全球市场液氢使用规模在每天500吨以上,国内液氢产能最高达每天5吨,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民用液氢规模具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设计总师肖立称,液氢供氢纯度高,在技术路线各环节中,硫、氯等杂质含量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满足半导体、电真空材料、硅晶片、光导纤维等高端制造领域的特殊要求。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生产将用于国际贸易。我国作为最大的制氢国,年产氢量可达4000万吨,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推动我国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探索出新的实践路径。

  我国氢能产业链加速发展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载体,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

  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先后出台多个配套规划和政策,推动氢能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链条不断完善。

  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丁奉称,工信部发布的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涉氢企业累计上榜已超过90家,且呈现出数量逐年上涨的态势,业务类型也正在由燃料电池向制储输运全面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表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

  目前,我国各地市总计发布氢能政策438项,97家中央企业已有45家布局氢能,全产业链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并运营的加氢站数量达到了428座,共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58个,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预测,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