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金融>产业资本与绿色信贷 返回

钠电池降本潜力待挖

作者:姚美娇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前锂价低位运行背景下,以“性价比”为主要卖点的钠离子电池发展优势开始缩水。近日,蔚蓝锂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到,随着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目前钠电池相较锂电池不具备成本优势。公司对钠电池进行技术研发后,目前没有进行量产。

近两年,锂价高位回落使一度充满希望的钠离子电池市场前景逐渐黯淡。不过,在受访人士看来,钠离子电池不会因此完全“失宠”,抛开成本因素,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性、与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兼容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仍具优势,并且未来随着产业不断成熟,降本空间也有望进一步打开。

■ 成本优势削弱

2022年下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涨至60万元/吨,高昂的锂价使下游厂商成本压力陡增。在此背景下,原料易得且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作为公认的替换方案站上风口,吸引众多企业布局。根据《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数据,2023年新签署的钠离子电池相关项目达30余个,规划产能超过260吉瓦时,投资总金额超过1140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锂价一路狂跌,业内有观点认为,这给风头正盛的钠离子电池浇了一盆冷水。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吉瓦时,远低于之前预测的3吉瓦时。“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及产业化发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成本优势尚未体现出来,钠离子电池平均价格仍在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等竞品之上。”EVTank分析称。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此前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若碳酸锂降价跌至10万元/吨以内,锂电池成本会接近钠电池的理论成本,钠电池替代性将被削弱。

■ 锂价是把“双刃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需通过提高工艺成熟度、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推动规模化生产等多渠道降本,以提升竞争力。另外,虽然锂价下降对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有所影响,但钠离子电池仍具备长循环、宽工作温度、安全稳定性强、高倍率等性能优势,因此综合多方面考量,钠离子电池在部分特定场景依然具备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钠离子电池尚需一段时间发展和成型。“除进一步挖掘成本优势外,技术层面,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循环寿命也不长,后续需针对这些指标进行优化提升。未来,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与锂电池形成互补格局。”一位从业者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有分析认为,锂价下降对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锂价下跌会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形成压力,倒逼钠电池成本跟随下降;另一方面,也能让钠离子电池行业暂时冷静下来,不盲求速度和规模,给予企业更多缓冲空间,加强技术沉淀,进行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林森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钠离子电池项目投资很多,但现在仍然存在未攻克的技术难题。“一个技术从变成产品再到变成商品,需要走很长一段路,锂价下跌给予钠离子电池研发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把控产品质量。”

■ 与锂电互补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钠电池与锂电池更多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目前来看,不少企业也并未因锂价下降而放弃钠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布局。例如,今年年初,比亚迪(徐州)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式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钠离子电池电芯以及PACK等相关配套产品,计划年产能30吉瓦时。同时,比亚迪此前宣布将开发“能上楼的安全电池”,并筹备对大圆柱钠离子电池电动两轮车充换电综合应用场景试点。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锂电池较难在两轮车领域实现成本和性能平衡,其安全事件多次引起行业和社会关注。目前两轮车行业正在寻求锂电池的替代方案,钠电池能够平衡性能和成本,预计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受访人士表示,展望未来,钠离子电池将在两轮车、三轮车,以及大规模储能等对温度较敏感、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率先取得突破。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钠离子电池应用场景也有望继续拓宽。“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指标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应用场景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包括电动汽车等。”

《路线图》预计,到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达11.9吉瓦时,出货量有望突破1吉瓦时;2026年、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规模约为110吉瓦时、520吉瓦时。

分享到:

关键字:钠离子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