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电力市场内幕交易:从德国案例看中国如何防范风险

作者:侯胜任 郭鸿业 李娜 刘学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4-12-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电力市场内幕交易,即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不正当交易的行为,对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构成严重威胁。电力作为关乎社会经济与公共安全的关键行业,内幕交易可能导致价格扭曲,影响系统运行效率,损害市场健康发展,甚至危及电网稳定性。

  近期,德国电力市场曝光的内幕交易案例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个别电力市场参与者通过提前获取电网平衡信号获得不当利益,显著破坏了市场价格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一案例提醒我们,信息透明是电力市场公正竞争的基石,亟需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来防范内幕交易。

  本文将深入分析德国电力市场的内幕交易案例及其启示,结合中国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行现状,以国内电力市场的规则为例,探讨当前电力市场运行模式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内幕交易的政策建议,助力中国电力市场公平运行与健康发展。

德国电力市场内幕交易案例

  德国电力市场的内幕交易主要来源于电网运营商向特定电力市场参与者发送的专属信息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电网运营商向平衡服务提供商(Balance Service Providers,BSPs)发送的平衡市场信号[1]。平衡市场是德国电力市场在实时运行时间尺度的一个市场,用于解决超短期电力供需波动导致的系统供需不匹配,以保持电网运行稳定。然而,在德国,这些平衡信号并未实现实时公开,这导致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存在。在德国电力市场的具体案例中,BSPs能够优先于其他市场主体获得这些平衡信号,从而在日内市场中形成显著的信息优势,进而进行获利性操作。例如,当电网运营商发出平衡信号以应对电力短缺时,BSPs能够判断出市场即将面临供不应求的状况,从而先于其他市场主体在日内市场中购入电力,并在稍后市场供需紧张导致价格上涨时出售,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反之,当平衡信号显示供过于求时,BSPs则会迅速抛售手中的电力,以先于其他市场主体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具体来说,这类平衡信号通常会在电网相应状态发生之前大约10分钟左右传递给特定的BSPs。因此,这些BSPs在日内市场上会有短暂的时间窗口来利用提前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易,从而在市场波动中获取超额收益。这种利用未公开信息的操作被业内称为“公开的秘密”。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24年6月3日。当时,由于太阳能发电量低于预期,德国电力市场部分时段的日内市场价格达到了每兆瓦时9999欧元的价格上限[2]。如下图所示,不平衡市场的能量价格在8:00-10:00时间段,多次达到平衡市场价格上限每兆瓦时15000欧元。在这一事件中,获得授权提供平衡能量的BSPs利用电网运营商提前发送的平衡信号,获知电网即将面临电力短缺的状况。当BSPs收到电网运营商的激活信号,得知自己将以每兆瓦时15000欧元的平衡服务价格中标时,他们立即在日内市场做多头寸(买入电力)。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清楚,当电网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时,市场参与者将不得不在日内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电力,以避免在不平衡结算时承担更高的费用(即每兆瓦时15,000欧元)。因此,当这些企业收到平衡信号后,会迅速在日内市场上做多头寸,利用他们提前获取的信息优势。

  图:2024年6月3日德国电力市场在不同时间段的电价变化和电力平衡情况。特别注意图中8:00至10:00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平衡市场价格急剧上升,多次达到价格上限15000欧元/兆瓦时。

图片

  图片来源: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7203409068705669120/

  由于日内市场的价格上限为每兆瓦时9999欧元,而平衡市场的能量价格可高达15000欧元每兆瓦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显著的投机空间。在这一特殊案例中,日内市场价格在短短10分钟内从约300欧元飙升至9999欧元每兆瓦时。这一时间优势足以让掌握内幕信息的企业通过提前布局,锁定巨额利润。简言之,当BSPs得知电网即将面临不平衡时,他们可以预测到日内市场上将会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并在其他市场参与者反应过来之前迅速采取行动,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多个交易员证实,这种操作在业内已流行至少15年,粗略估计存在市场主体每年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高达5000万至1亿欧元的利润。虽然德国联邦网络局(监管机构)曾收到举报,但未发现违规行为,多年来亦未采取有效行动对其进行遏制。为了提升透明度,有市场主体主张电网运营商应实时公开平衡信号的状态与价格。然而,德国电网运营商对实时公开持保留意见,认为这可能会威胁系统安全。监管机构和电网运营商强调,“尽管透明度重要,但也要平衡能源安全需求”。

  此外,2021年,能源市场研究人员Lion Hirth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平衡信号与日内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稳健的相关性”[3],这几乎可以证实市场参与者利用平衡信号进行交易决策的情况。这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扭曲现象。总的来看,德国电力市场内幕交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平衡能量服务的企业通过提前获取未公开的电网平衡信号,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其他参与者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进而通过提前交易实现获利。这种内幕交易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也对电力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和价格稳定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电力市场运行风险分析

  中国电力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等省份的省内现货市场已经开始正式运行,省间电力现货市场也正式开始运行。这些进展大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4]。然而,电力市场的运作依赖于数据透明,如负荷统调信息、系统运行信息、机组容量数据及非市场化机组信息等。如果部分市场参与者能够获取信息优势,就形成了显著的市场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具备信息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市场波动中提前布局,获取超额利润。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售电公司和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所具有的潜在信息优势。

  发电集团旗下售电公司的信息优势

  目前,我国部分省级日前电力市场采取的是发电侧报价报量机制,即发电企业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报价和报量,而售电公司仅需报量,无需提供价格。这意味着售电公司在市场出清中仅作为价格接受者,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没有定价权。然而,部分售电公司同时也是发电集团旗下公司,并且可能存在发售电信息共享的情况。这种结构性信息优势使得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的优势,甚至形成系统性风险。在这一市场结构下,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可以利用其关联发电企业的实时运营信息和报价策略,提前对市场价格走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这种信息优势不仅允许这些售电公司优化其报量策略,更可能使其在市场波动中获利,而独立售电公司则因缺乏类似的发电信息而处于竞争劣势。

  相比之下,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在能源市场的监管上采取了严格的信息隔离机制,以防止发电业务和电力市场业务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欧洲的能源法明确规定,发电集团的子公司作为售电公司或交易公司,必须与其母公司的发电业务保持信息隔离[5]。也就是说,发电公司和售电公司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发电业务的实时数据、报价策略等关键信息不能传递给关联的售电公司。这一机制的目的在于确保市场的公平性,避免发电企业通过子公司获利于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偏差返还机制及市场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公平竞争

  我国部分省份采取了日前和实时市场的偏差利益返还机制。这一机制的初衷是通过鼓励市场参与者提高负荷预测和交易的精准度,从而减少系统偏差[6]。然而,偏差利益返还政策的设计也使得售电公司必须同时估计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的价格,以便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最大化其收益。这种操作的复杂性要求市场参与者对机组启动数据有深入了解,因为这些数据对于预测市场极端价格波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结合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催生内幕交易风险,进而导致市场主体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例如,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可以获取其集团内部机组的启动数据和市场出清的关键信息。借助这些数据,这些公司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次日市场的实时出清价格,从而在实时市场和日前市场的偏差收益操作中占得先机。

  相比之下,独立售电公司由于无法访问这些机组启动数据,难以对次日市场的价格做出同样精确的预测。因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价格优势,使得大型发电集团旗下的售电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而独立市场参与者则处于明显劣势。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市场的公平性,还进一步损害了市场的透明度,从而引发广泛质疑。

  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影响

  在部分市场主体利用信息优势获得不当竞争地位的前提下,电力市场的运行可能面临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风险。这种不正当竞争模式的长期存在,可能会带来以下影响:

  价格扭曲与波动加剧: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交易的存在,市场价格难以准确反映真实供需情况,容易导致价格扭曲甚至频繁波动,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效率。

  市场参与者信心受损:不公正的市场环境会打击其他售电公司和投资者的信心,削弱其参与市场的意愿,最终可能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衡,阻碍市场化改革进程。

  市场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使得市场无法公平反映各方资源禀赋,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市场整体运行效率。

启示与建议

  1. 改进信息披露机制,平衡透明度和安全性:

  建议中国电力市场引入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应要求电网运营商公开日前市场的累积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ASC)等关键信息。ASC提供了市场中的所有出价(bids)和询价(asks)的价格与成交量,包括中标订单的价格区间和总量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所有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公开累积供给曲线,市场参与者可以获得完整的供需结构视图,而无需披露具体的机组中标信息,从而保证电网安全。

  欧洲电力市场已在此方面走在前列,公开了类似的累积供给曲线,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全面了解供需关系。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市场中的供给曲线(蓝线)和需求曲线(红线),以及出清价格。通过公开这些信息,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不获取具体机组中标信息的情况下,清晰地了解市场的供需结构,从而在保证市场公平性的同时维护电网安全。

  图:此图显示了德国电力市场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和需求累积曲线。蓝色曲线代表供给,红色曲线代表需求,紫色虚线为市场的均衡价格(128.94欧元/兆瓦时)。通过这一公开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均可了解市场供需情况,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

图片

  图片来源:https://data.nordpoolgroup.com/auction/day-ahead/aggregated-bid-curves

  这一做法能够有效防止某些市场主体通过未公开信息获得不当利益,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同时,这将减少市场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机行为,推动电力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2. 完善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建议完善现有电力市场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于可能构成内幕交易的信息的披露义务。例如,对影响竞争公平的敏感信息应设立清晰的披露和使用规定,确保这些信息只能用于必要的市场活动。法律框架的健全能够为电力市场提供更强的规制保障。此外,还要强化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合规机制,确保等信息不被滥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隔离部门、建立“信息防火墙”等方式来限制不同业务部门间的信息流动。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审查,确保其严格遵守市场规则,防止内幕交易行为。企业合规管理和外部监管的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

  3. 建立市场主体交易数据的后验机制:

  欧洲能源监管机构(ACER)目前对电力市场参与者的合规性有严格要求[7],包括所有交易数据的公开日志和备份,监管机构可以随时抽查。此外,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应该向监管机构或者客观第三方公开,以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建议国内各地电力市场借鉴这一做法,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监控,构建更高标准的合规后验机制,防范内幕交易的发生。

总结

  德国电力市场内幕交易的案例揭示了在高度复杂和信息依赖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国电力市场而言,这一案例为构建更公平、透明的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改进信息披露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合规管理、平衡透明度与安全性、建立交易数据的后验机制,国内市场能够有效地防范内幕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的公正性与稳定性。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