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网侧储能 返回

构网型技术,“构”的是一张电网吗?

作者:张越越 来源:电网头条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近年来

  有一个新概念

  大火

  成为能源电力行业各大前沿论坛会议

  及技术专家口中的“常客”

  它就是——

  构网型技术

  何为“构网”?

  这项技术到底“构”了什么?

  是一张电网吗?

  这项技术

  又在能源电力行业

  掀起了怎样的技术新浪潮?

  01 电力系统新问题:

  “平衡”理想遇到“双高”冲击,怎么办?

  对于一个安全可靠的

  电力系统来说

  最理想的电网状态是

  电压、频率参数“平稳”

  发电、用电电量“平衡”

  可在现实中

  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电网会出现电压、频率不稳

  甚至震荡、故障等问题

 怎么办?

  在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前

  也就是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

  我们常常借助

  同步发电机

  (比如调相机,传统的火电、水电发电机)

  自带的“惯性”

  来“稳定”电网各项参数

  举例来说

  白鹤滩水电站的机组转子

  重达2200吨

  当电网电压、频率等参数

  产生波动时

  机组由于自身重量大、惯性强

  无法“一脚刹停”

  不易受到电压波动的影响

  会保持

  相对稳定的电压频率运行

  从而实现系统维稳的效果

  如今

  我国的新能源装机规模

  位居世界首位

  年新增装机容量

  占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的

  一半以上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37%。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3》

  新能源装机和电力电子化比例

  快速增长

  在未来

  传统的同步发电机

  发电量和装机占比

  也将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研究》

  构网型技术

  应运而生

  成为“双高”背景下

  电力系统控制领域

  一个“活力十足”的解决方案

  02 构网型技术:

  关键时刻“拉一把”的友好力量

  构网型技术

  又称构网型控制(Grid-forming Control)

  最早出自1997年

  德国太阳能供电技术研究所

  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

  2021年12月

  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

  发布的白皮书中

  为构网型技术

  给出了指导性的定义

  “构网型控制”(Grid-forming Control)

  在次暂态到暂态过程中,维持内电势相量恒定或接近恒定。由此,逆变器能够立即响应外部系统变化,并在不同电网条件下保持逆变器控制的稳定性。同时,该技术通过控制电压相量与电网中其他设备保持同步,通过适当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为电网提供支撑服务。

  听起来有些复杂

  翻译一下

  构网型技术

  即将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设备

  如储能、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风机、光伏等

  “伪装”成能够

  主动响应、支撑并增强电网

  惯量、频率、电压、短路电流

  且具有一定维持能力的

  对电网更加友好的

  独立电源

  根据电网需要

  输出电压与频率

  让它

  也像传统同步发电机一样“稳”

  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关键靠“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

  构网型技术

  “构”的并不是一张电网

  构网型设备中的

  变流器或逆变器

  能够模拟同步发电机的物理机理

  瞬时响应

  在电网有维稳需要时

  主动“拉一把”

  “构”出惯量、电压和频率

  自然激发数倍于额定的电流

  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电压支撑

  提高系统阻尼水平

  抑制宽频振荡

  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03 “构网”VS“跟网”:

  谁是系统控制“优等生”?它好在哪里?

  其实

  在新型电力系统“双高”特征下

  最常见的新能源并网技术

  除了构网型技术

  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

  跟网型技术

  顾名思义

  跟网型技术的核心是“跟”

  即发电设备依赖于电网提供的

  稳定频率和电压参考值

  并通过锁相环技术

  追踪电网电压相角

  实现与电网的同步

  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一旦发生极端情况

  跟网型设备还会脱网自保

  相对于此

  构网型技术的优势

  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有担当”

  主动抗风险

  电网出现故障或扰动时

  可以主动

  为电网提供电压、频率支撑

  在极端情况下

  构网型储能设备

  还可以作为电网的“火种”

  完成“黑启动”

  让电网“复活”

  第二

  “高速路”

  消纳更可靠

  在输电线路有限的情况下

  稳定可靠的电网

  能让新能源发的电

  更多更高效地输送到用电端

  第三

  “更友好”

  应用范围广

  跟网型设备跟随电网

  对电网依赖大

  因此对电网要求较高

  构网型技术

  则可以

  且更适合

  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应用

  例如

 1.新能源基地送端电网

  “双高”设备多,故障时系统参数易出现大幅波动。

  2.末端电网、集中接受“外来电”地区

  长途传输,电源距离负荷中心较远,电力传输过程中无功损耗加大,电网末端无功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系统不稳。

  3.偏远地区、海岛等薄弱电网

  大电网不能直达,只能靠自身发电,孤网运行,抗风险能力弱,需要支撑。

  04 技术现状:

  发展乘风破浪,仍需持续耕耘,只为更多可能

  国内外已开展的试点和应用表明

  构网型技术

  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可行方向

  2012年至今

  南瑞集团

  持续推进构网型技术研究

  主攻

  构网型储能

  构网型SVG

  构网型柔直技术

  相关装备

  覆盖5大产品线

  近20个子产品系列

  构网型SVG

  2024年

  南瑞集团

  牵头构网型技术登高计划

  研发的世界首套

  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

  成功投运

  ……

  诸多亮眼成绩的背后

  是持续的耕耘和攻坚

  当然

  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

  更高的支撑要求

  构网型技术

  虽然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

  可行方向和重要路径

  但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难题

  亟待破解

  未来

  构网型技术

  “构”出的不只是

  清洁、安全、可靠

  更是

  机遇

  进步

  与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关键字:构网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