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北京延庆微电网项目介绍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微电网论坛 发布时间:2014-11-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简称北京延庆微电网项目),位于北京市八达岭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内,孵化器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7.2万m2,建有24栋独栋厂房以及1栋园区综合办公楼,已建设2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该项目由国家能源局、北京市、延庆县共同投资,延庆县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建设,由北京北变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的EPC联合体负责实施,是国内首个政府主导的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应用及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1.26亿元,项目包括1座10kV开闭所、3座配电室、24座建筑能源小屋,通过已有的配电网接入上级10kV电网,微电网的总变配电容量为5500kW。详细情况如下: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包括以下十项内容:


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任务

将园区建设以“绿色发电”“高效储电”“可靠供电”“智能用电”“绿色出行”“节能降耗”“微电网智能控制”为特点,充分体现多种优化目标相协调的智能微电网综合研究、示范、展示基地。

项目意义

通过该示范工程,能够有效地解决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的问题,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步,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微电网运行的经济高效,并实现微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最终促进电网的节能减排。

示范窗口:结合绿色北京,将进一步推动把延庆建成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国际化示范窗口,实现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推广价值:符合国情,有机结合现有配电网结构,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级智能微电网系统”,安全可靠,实用性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节能:通过电力需求侧响应(DR)、智能交互用电,以及电价政策研究(实时、阶梯)及推广,引导用户经济、有序、合理用电。

绿色出行:通过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示范,引领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

先试先行:本项目紧扣当今电力市场政策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我国智能微电网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探索道路。

本项目智能微电网系统的方案特色

本项目方案的主要特色

采用中国特色的微电网网架结构:结合中国配电网结构设计,PCC点分界点明确,多级微网架构,分级管理,各级微电网既可并网运行,又可孤网运行,做到并网并得上,孤网稳得住,隔离足够快(<10ms),切换平滑无缝。

系统规模大、要素全、绿色供电:光伏发电接入1.8MW,配合风力发电60kW,各类储能系统2.5MW(3.7MWH),新能源与多元储能系统集中结合分散式设置,满足近期园区全绿色供电,并可适当向市网送电。该微电网具有风、光、储、变、配、用、调、通智能电网的八大要素,充分展示了绿色能源,高可靠供电,智能用电的先进理念及技术。

一体化智能调度管理及综合展示:微电网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智能配电、智能用电、能源管理有机结合,以及智能微电网新技术展示需求,建设综合一体化的智能微电网控制与能源服务中心、展示中心,实现各个环节的优化与自适应互动控制、用电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以及互动展示。

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

智能微电网核心技术:

可靠并网技术:在一级微电网与公用电网、二级微电网与一级微电网的接口分界点(PCC)设置“微电网网关接口柜”,有效的解决了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难题、克服了新能源接入的瓶颈。

稳定控制技术:在各级微电网设置微电网稳定控制柜,配套电池储能系统,解决分布式电源及负载突变等困扰微电网发展和应用的问题,提高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系统的稳定性。

中央控制技术:在各级微电网分别配置中央控制器及微电网专用快速测控模块,中央控制器配置专业的逻辑控制软件包,实现对微电网系统的实时模式控制、电源与负荷的实时动态调节,确保微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系统集成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实现新能源接入、配电智能化、用电智能化等,完成微电网的信息整合和共享、综合监控、稳定运行控制、能量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管理功能,同时实现微电网电量计量及结算功能。

智能微电网新技术应用:

智能用电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形成微电网能源服务中心与客户间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互动,实现需求侧管理(DR),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最终促进电网的节能减排。

光伏预测技术:通过应用云成像技术,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的预测效果,实现光伏的高效利用。

原标题:北京延庆微电网项目介绍

分享到:

关键字:延庆 微电网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