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特高压让清洁水电畅通送出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3-07-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7月3日,复奉特高压直流升至满功率640万千瓦,四川水电外送最大电力达到1440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超出去年汛期最大值30%,其中90%以上直送“三华”负荷中心,通过特高压交、直流工程输送近千万千瓦,显示了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优势。

  让越来越多的清洁水电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既避免了无谓弃水,也为近期饱受雾霾之困的东部地区照亮了前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中国,一直是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

  特高压加快建设

  水电消纳增长速度惊人

  抓住今年夏季水电大发的良好时机,公司各项服务水电消纳及外送的特高压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6月28日,复奉、锦苏特高压直流受端电网补强工程全面竣工,使得这两条四川富余水电送华东的主要通道汛期输送能力大幅提高,最大送电能力分别较去年汛期增加240万、360万千瓦。

  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各标段建设正有序推进。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将西南地区约4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输送至浙江。

  优化电源结构是能源低碳转型的战略任务。解决未来能源保障和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逐步实施能源替代,把清洁能源发展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公司依托以特高压电网为代表的跨区跨省输电线路,积极突破清洁能源富集地区本地消纳能力有限的制约,有力减少了弃水。

  2011年,国家电力市场累计消纳水电1082.35亿千瓦时,占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的27.07%,相当于节约标煤36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568万吨。

  2012年,国家电网水电上网电量55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3%。其中,四川外送最大电力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110万千瓦,全年外送水电344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青海全年外送水电近50亿千瓦时,是2011年的10倍。

  今年汛期,四川作为全国水电外送的“主力军”再度发力。截至6月25日,四川富余水电外送电量161.7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5倍;最大外送电力1261万千瓦,超出去年汛期最大值151万千瓦。另据了解,公司年度计划安排四川富余水电外送410亿千瓦时,其中,大型水电基地电量223.5亿千瓦时。

  四川富余水电情况受天气、经济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很大。今年,公司印发了做好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交易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华东、华中、华北、西北相关购电省克服困难,全力消纳四川清洁水电。同时,建立了四川水情和外送周报制度,密切跟踪四川来水和相关地区负荷变化情况,健全交易执行调整和应急交易机制,充分利用不同电网间负荷特性差异,开展错峰、置换等灵活交易方式,确保第一时间最大限度满足水电外送需求。

  全面创新机制

  跨区跨省交易满足水电外送

  去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汛期长、水量大、来水集中,水电来水规模历史罕见。在水电比重占51%的华中电网,全年全网水电累计来水量比去年同期偏多四成五成,四川、湖南、重庆、江西境内水电厂均出现较长时期的稳发、满发。但当时用电市场持续低迷、水电大量集中增发,带来了水电消纳和火电受限问题。

  为此,公司建立了协调联动的交易机制。公司总部会同国网华中分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密切关注来水情况,动态调整电力电量平衡预测结果。加强国家电力市场交易计划会商,健全交易执行调整和应急交易机制。其中,国网华中分部还创新开展了“双边自愿交易为主,应急强制交易为辅”的水电跨省交易,促进水电在华中区域内的消纳。(下转第二版)

  【短评】

  构建绿色能源配置平台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与常规能源日趋减少的矛盾,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如今,特高压工程的运行实践证明,其正发挥着显著的节能环保效应。

  国家电网公司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了国家电网的发展目标,即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以“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为核心,以西北、东北电网为送端,交直流协调发展,网架坚强、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现代电网体系,实现全国能源优化配置。

  这是公司从国情出发,立足于“大能源观”提出的发展战略,对于高效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公司将继续着力打造绿色能源配置平台,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 清洁 水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