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尹正民:特高压“开源”智能电网“节流”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荆楚网 发布时间:2013-03-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特高压电网是实现湖北能源供应保障立体化的重要通道,为实现湖北能源供应由“过度依靠输煤”向“输煤与输电并举,更加注重输电”转变,最大限度降低湖北能源使用成本提供了极大便利,需进一步加快湖北交直流特高压电网建设,早日实现“煤从空中走、电自全国来”的目标。

 
  湖北在华中电网乃至国家电网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发挥着“电力蓄水池”的作用。然而能源短缺的现象,在这个中部省份却显得尤为突出,是全国缺煤、缺电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应对能源资源匮乏,破解电荒困境,早已上升为湖北战略。“特高压电网的铺建让湖北率先尝到甜头,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联通了华北电网和华中电网,为湖北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为湖北省新增北方火电约300万千瓦,每年可为湖北节约电煤700余万吨,相当于为湖北‘支援’了一个葛洲坝电站。”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尹正民对《支点》记者说,“在缓解华中电网特别是湖北省电力供需矛盾的各项举措中,特高压挺起湖北电网的‘脊梁’。”

  电荒袭击湖北

  《支点》:提起特高压,有的老百姓觉得好像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您怎么看?

  尹正民:其实不然,特高压就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给湖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湖北是在国内率先尝到特高压电网甜头的省份之一。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联通了华北电网和华中电网,为湖北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为湖北省新增北方火电约300万千瓦,每年可为湖北节约电煤700余万吨,相当于为湖北“支援”了一个葛洲坝电站。

  《支点》:如果没有特高压,湖北的能源现状是个什么样的现状?

  尹正民:近几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当前,湖北能源现状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能源供给情况来看,湖北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一次能源基础储量合计53。6亿吨标煤,约为全国总量的2%。常规能源资源中面临“煤缺、油少、气乏、水尽”的局面。煤炭储量14。3亿吨,总量不足全国的1%;石油储量1。3亿吨,占全国储量的0。8%;天然气储量98。7亿立方米,不足全国储量的0。06%;水电资源尽管丰富,经济可开发量378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但基本开发完毕,且所发电力大量外送,留在省内消耗份额很小;其他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的资源量虽然大,但开发难度也很大,经济可开发量很少,在能源结构中尚难当重任。

  湖北能源现状决定了能源供给必须依靠大量输入外省能源。目前,我省外区能源输入主要为“北煤南运、西气东输、东油溯江”,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均在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电煤依靠铁路从北方调入,电煤供应受外区煤炭产能和铁路运力的双重限制,导致湖北季节性和时段性缺电问题十分突出,湖北的能源自给率实际只有21。9%。

  随着湖北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全省能源需求将保持长时间的刚性增长,预计到2015年,湖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1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下降至17%。预计到2020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下降至14%,经济发展与能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支点》:通过输入煤炭发展火电,能否满足湖北的能源需求?

  尹正民:从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部署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来看,湖北现有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亟需改变。一直以来,湖北省能源终端消费以煤炭为主,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3%,而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却不到18%。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将分别达到1。59和1。78亿吨。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如仅依靠建设本地火电电源方式,2015年、2020年我省的火电厂址分别需新增4处、8处,新增厂址占地分别为760公顷、1520公顷,土地资源消耗巨大;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36万吨、90万吨,新增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6万吨、40万吨,使得PM2。5等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同时,自2010年8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碳排放交易、清洁能源配额制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正在积极探索中,需要尽早研究和统筹考虑这些政策因素对湖北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超前准备,合理布局。湖北省委省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重视,全面推进“生态湖北”建设,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和17%的约束性指标。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比重,提高低碳和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清洁化,是当前湖北省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破解电荒之渴

  《支点》:那么您觉得突破湖北能源瓶颈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尹正民:关键在充分利用湖北在全国交通运输体系和电网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涵盖输煤、输电、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在内的湖北能源综合保障体系。

  从能源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并重,实现“能源生产消费清洁化”。预计“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如仅依靠本地新增火电装机方式来确保能源需求,不仅能源供应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湖北的生态环境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能源生产中,要更加重视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力量,进一步加大煤炭清洁发电的技术开发力度,积极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的大型环保机组,尽量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新增污染;在能源利用上,突出发挥电力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在能源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输电与输煤统筹协调,实现“能源供应保障立体化”。当前,我省“以电为中心,以煤为基础”的能源发展现状一时难以改变。根据需求预测,到2015年、2020年,我省电煤新增供应量分别达到2000万吨、5000万吨。数额巨大的新增运输量,在蒙西重载铁路建成前,湖北仅依靠铁路及海进江运力难以满足新增电煤需求。单纯依靠电煤保障电力供应风险较大,难以持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保障立体化格局。尤其需要把输电当成一种新型运输形态,不断加大输电在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以缓解运输压力,降低运输成本,缓解长期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煤、电、运紧张的顽症。

  从能源发展方式上,应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实现“能源资源利用多元化”。预计到2015年,湖北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58%、18%、4%、20%,与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相比,占比分别增加-6、1、2、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消费虽然仍以煤炭为主,但占比逐步下降,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上升。需要着力优化能源布局,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在生物质能源丰富地区,建成一批规模化秸秆、稻壳等农林副产品发电项目,扎实推进沼气发电项目,加快风电建设项目进度,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建立“节约”也是有效供给的观念,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战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推进节约优先战略实施。同时,在充分吸纳三峡和葛洲坝水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湖北与相关省份的跨区电网建设,积极吸纳北方火电和西南地区水电资源。以电力为中心,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一个重要支点,有利于加快构建安全、集约、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高速路”和“绿色走廊”

  《支点》: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目标,您觉得建设智能电网和构建湖北能源“三化”保障体系有什么必然联系?

  尹正民: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输煤输电并举,逐步提高输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对于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民众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特高压电网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任务。湖北是全国特高压电网示范基地,实践证明特高压电网具有电能传输、市场交易和优化配置的功能,其在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特高压电网是实现湖北能源生产消费清洁化的有效途径。按照国家能源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湖北省必须依托特高压网架的远距离、大容量输送能力,抓住省外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资源大开发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免重蹈三峡分电覆辙。

  特高压电网是实现湖北能源供应保障立体化的重要通道。湖北电网处于特高压电网规划中“西纵、中纵、南横”三个交流通道交叉点上,这一枢纽和通道的特殊地位,为实现湖北能源供应由“过度依靠输煤”向“输煤与输电并举,更加注重输电”转变,最大限度降低湖北能源使用成本提供了极大便利。需进一步加快湖北交直流特高压电网建设,早日实现“煤从空中走、电自全国来”的目标。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促进湖北能源资源利用多元化的必要手段。特高压输电需要智能化技术提高运行控制的稳定性,最大限度提高输电效率;不同厂家、不同技术路线的风电、光伏发电和其他分布式电源需要通过智能电网组合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运行方式的“自动组态、智能优化和平滑切换”。

  当前,我们应抓住机遇,以“电网高地”有效弥补“能源洼地”的劣势,进一步快构建特高压电力“高速路”和“绿色走廊”,

  一是加快省内雅安~武汉交流、蒙西~武汉直流等特高压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扩荆建武、联蒙联陕、双十形成、融入三华”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国联网中的枢纽地位。二是逐步完善以接纳特高压电力为目的的中部500千伏大框架和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中心的三个500千伏受端电网,不断扩充“鄂东环网”现有功能,完善“襄十随”网架结构,强化“宜荆荆”电力下载能力。三是推进大中城市和中低压电网建设,加快各地市特别是武汉、宜昌、襄阳电网建设,为落实全省“一主两副”战略和服务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把服务城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步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以统一开放的通信信息支撑平台为基础,以先进的控制技术为手段,建设形成安全运行可靠、适应电源多元化接入、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服务要求的智能型电网。

  从“绿色调度”开始

  《支点》:雾霾、PM2。5,这些敏感的字眼,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特高压对减少燃煤污染、减少PM2。5有什么帮助吗?

  尹正民:过去远距离输电技术落后,能力有限,所以电力发展以就地平衡为主。现在,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投入运行,通过将山西的能源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大大减少了燃煤污染,对减少PM2。5大有帮助。

  《支点》:除了特高压输电,作为电网企业还有哪些手段来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呢?

  尹正民:是这样,作为电网企业,我们还通过实行“绿色调度”还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08年11月15日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电力调度机制”。所谓“绿色调度”,是指确保在保障主网安全稳定和可靠供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能,尽量多发水电,科学安排运行方式,优先调度脱硫机组,合理转移发电量,发挥现有脱硫设施的减排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

  “绿色调度”是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手段,也是我们央企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2012年,湖北省统调用电量1303亿,同比增长3。47%,统调火电机组发电量75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17%,一升一降,凸显绿色电力调度实效。火电机组少发电量、清洁能源增发,相当于节约22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4万吨。
分享到:

关键字:尹正民 特高压 开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