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语:特高压,国之大电网,龙之新血脉。
在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中,他平凡质朴又勇立潮头;在纵横千里的特高压战线上,他甘于奉献又战绩骄人。
他把汗水融入新天地,他把青春放飞特高压。
1月18日上午,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永固乡马村。温暖的阳光照射着这片还算平坦的农田,远处的薄雾尚未消散。在±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哈郑线”)4325号组塔现场,一座崭新的铁塔巍然耸立,两组工人正在组立导线横担。“现在全段88千米以上还有近800人施工,不过临近年关,我已经安排陆续撤人了,等开春我们还会大干一场,保证晋1标段按时完成,很快,又一条特高压就要投运了!”李玉略带雁北乡音的话语中透着兴奋。
现任山西省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一分公司经理的李玉,中等身材,黝黑的脸庞,谈起爱好,谈起生活,活泼开朗的他就像个大男孩。事实上,工作中的李玉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练达。在电网建设一线工作了14年,在特高压战场上摸爬滚打了5年,35岁的他更像一块打磨中的璞玉,渐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淬火与砥砺
同一天的北京,有更多的人在关注特高压。18日,“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特高压,实现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使电网事业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近年来,特高压建设明显提速。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2010年7月8日,±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向上线”)正式投运;2012年11月29日,±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以下简称 “锦苏线”)正式转入试运行。目前,多条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而让李玉自豪的是,3条已经投运的特高压线路他都亲历其中。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项纪录,更是一生难得的机缘。
2008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四,已在湖南抗冰抢险十多天的李玉紧急赶返山西。当天,他被火线任命为山西送变电公司二分公司经理,同时,接受了一项比抗冰保电更为艰巨的任务。
那一年,晋东南地区也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雪灾,连绵大雪封锁道路达24天之久,起点位于长治市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正常施工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塔料供应的短缺,使由送变电公司承建的第3标段施工进度滑到全线倒数第一。
“我们都急得睡不着觉,对李玉其实也捏着一把汗!”时任项目副经理的张建勇回忆当时的情况仍觉得心惊肉跳。然而,29岁的李玉却一头扎进了现场,调整施工方案,增加工器具,千方百计调集人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队伍就如同开足了马力的火车与时间赛跑,与冰雪抗争。最终,李玉和他的同事们用了35天使得项目部以山西段第一、全线第三的进度提前47天完成全部任务并一次性通过验收实现零缺陷移交。“山西速度”震动了整个行业。
“实干出实效,基建工程来不得半点虚的。”李玉用一个“实”字带过了千辛万苦。如果说,35天的“淬火”只是一瞬间的历练,那么,此后长达三年半的“砥砺”就是对意志和韧性的全面考验。
2008年11月中旬,他带队出征±800千伏向上线渝1标段的施工建设。随后,锦苏线渝1标段、川云5标段相继开工。这两条线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直流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难度极为复杂的送变电工程。
湍急的金沙江、险峻的大凉山,高山大岭,对于电力建设者来说,仿佛难以逾越的天堑。“我们从未退缩。”2012年3月,圆满完成锦苏线建设施工,李玉说。
从2008年2月至2013年初,分公司管理的项目逐渐增多,有时省内外同时有六七个,李玉成了大忙人,频繁往返于晋川两地。据粗略统计,他五年来仅驱车里程已累计超过50余万千米。李玉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个个工程项目部,又在三四天后悄然离去。然而,就在周而复始的日子中,一基基铁塔,一条条银线披荆斩棘,穿山越岭,到达了彼岸。
实干加创新
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原本热工专业出身的李玉成功转型为输电工程建设管理优秀人才,他并不自满。“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只有不停地学习、实践加创新,才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李玉说。
勤学肯钻,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刚参加工作时,不认识设备的他抱着图纸对照实 物一个个“啃”;此后十年,他参建220千伏、500千伏等十余条线路工程,“参建了这么多工程,争取每一次都能有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李玉诚恳地说。
“组塔、架线,交通运输不便,工作环境艰苦,很多时候,每一基铁塔的推进都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曾援疆两年多的山西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李黎介绍说。在1000千伏特高压建设中,李玉和他的团队坚持创新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共发明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工器具改造20多项。
无跨越架全程不停电跨越技术,是项目部特高压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该技术是指利用特高压塔的高度优势,中间铺设护网,通过动力伞放导引绳,从而实现不停电跨越电压线路的目的。李玉组织他的智囊团经过上百次的数字、实物论证,写出了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又经过上百次的演算、实地考察,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终于过关。
2008年5月21日,特高压线路带电跨越山西阳城电厂至江苏阳东I、II、III条500千伏线路成功。无跨越架全程不停电跨越技术得到首次应用。权威人士指出,由于阳电外送对江苏省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这一跨越挽回了超过10亿元的工业产值损失及至少4500万元的售电损失。
没有捷径,更不能绕道而行,特别是面对特高压这样的新课题,不解决难题就寸步难行。在哈郑线基坑开挖施工中,李玉带领项目部突破传统工法,研发了输电线路基础专用钻机。根据数据分析,采取这一工法,每个基坑开挖时间由传统施工方式的20天缩减为6天,消耗财力较传统施工方式的4.75万元缩减为4.33万元。
“成绩多是主动干出来的,但创新大都是逼出来的!”李玉感慨道。
凝聚和传递
实干兴邦,团结兴企。自2008年以来,李玉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在几乎所有参建的项目中都能载誉而归。“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功勋个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 手”等一连串的光环纷至沓来。“如果说我能取得一点点成绩,那也是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李玉深深地认识到,优秀的业绩是近期的、显性成绩,但优秀的团队却是长久的、隐性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一线的管理者,在施工现场,李玉表现出更多的是不苟言笑的一面,但“外刚内柔”———不止一名同事这样评价他。
的确,采访中,李玉多次强调以人为本。他说,野外施工企业的员工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温暖和关爱,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哈郑线项目部员工徐全昊告诉记者,现在分公司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他说,前几年,电建市场不景气,不少人都另谋出路。李玉担任经理以来,“人回来了不少”,现在已经是公司人数最多的单位了。2011年,李玉所在的一分公司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020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万元/人,成为公司效益的“领头羊”。
“单位的效益上去了,员工的心劲也足了,我们在野外,苦点累点也值!”哈郑线项目副经理司东军说。
从原来的二分公司到新组建的一分公司,李玉每到一处,都首先详细了解每一名员工的基本信息。他为员工统一建立了信息档案,其中涵盖成长经历、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内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方向。
说到家人,“一年中离多聚少,我怎能不想家,不想孩子?但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我必须完成好我的责任和使命。”李玉淡淡地说。坚强的面孔后面,几乎没有人知道,长期的劳累也曾经给强壮的他烙下了印记———在他的右肋处还留有一道手术刀痕。
闲暇时间,李玉喜欢看人物传记和《雍正王朝》之类的历史剧,他说,其实那讲的都是奋斗的故事。“面对利益和得失,我也有过困惑和苦恼。我只是想吸取更多的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李玉说。
璞置为石,玉琢成器。历史大事件总是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特高压正方兴未艾,而李玉的成长只是其中一道风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风雨多大,更多的青春和梦想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