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特高压使国产设备走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3-01-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国特高压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部副主任陈维江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国家电网公司不仅是在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起主导作用,而且在设备制造方面,也起了很大的牵引作用。

  陈维江说,我们能够研发成功这样一个技术,得益于我们国家这几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倡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机制的建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过去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电力工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跟着人家后面走的,我们走的基本上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而这次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发初期,我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为主导,产学研用真正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协同创新团队,国家电网公司既有科研力量,又是用户,所以他有这样巨大的推动力,另外也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来支撑这种基础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这是我国特高压技术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维江说,过去我们电力行业跟机械制造行业是两大行业,但是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说机械电工产品制造行业,他制造设备供我们来用,我们来更好地建设和运行电网系统。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属于部门的格局,各有各的利益或者观点。市场经济以后,就非常好地把这两大行业融合在一起了,它能够把用户和制造部门融合到一起,你要高质量产品,就要出高的价格,我出高的价格就买性能好的产品,这样的话,是一个需求来拉动的。所以这个创新模式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陈维江说,以前我们做研发的时候,涉及到设备的研发时,都是靠厂家自己组织研发队伍,研发成功以后,做完了试验,挂网运行,我们来签合同,来采购应用,用户一般不参与它的过程。但是这次我们确实是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充分体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导向作用和引领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国家电网公司不仅是在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起主导作用,而且在设备制造方面,也起了很大的牵引作用。

  陈维江说,这次我们特高压输电所遇到的所有设备都是全新的,过去不仅是我们没有,国外也没有,没有可供借鉴的产品、技术经验或者标准,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特别是对设备难度是很大的,如果靠一个一个工厂自己来创新,可以讲,今天可能还不能实现这个突破。一是难度系数大,二是单个厂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国家电网公司来主导以后,我们首先是立足国内的技术专家,甚至吸收国外一些顶级的专家来参与我们这个技术创新团队。对于这些制造厂,同样的设备,不同的制造厂,我们拿出技术方案来,在专家团队里进行评审,进行诊断,来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知识、经验甚至成果的共享,这在创新过程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开始,这些厂家还不太理解,作为制造部门,总是有一些知识产权有一些小诀窍来保护。而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要站在国家的角度,怎么能尽快地、非常好地突破这项技术,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可能会牺牲一些小的局部利益,但是换来的是整个民族工业的利益。一开始,厂家不太理解,有时候也会跟我说,你管得是不是太细了?连我们的东西都共享出去了。我说,如果你不共享,他也不共享,那你们几年下去也开发不出来。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我们站的视野要高一些,我们就是为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奉献,来做工作。在研制过程当中,确实有实力证明了我们这条创新的技术路线和模式是正确的,事实也教育了这些厂家,让他们感受到这样一个创新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陈维江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特高压输电技术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设备,叫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变压器有两个大的制造企业来研制,在研制过程当中,这两个企业一开始各自进行技术方案、把关,然后各自进行研制,那时候我们协同创新的主体也会起一些作用,但是可能还没有到位。所以那时候研究出来做的试验先后都失败了。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单个厂家短时期无法来分析和诊断出故障的原因,怎么来提升、怎么来改进,这时就很好地发挥了我们这个创新团队、创新集体的作用,国家电网公司主导,联合国内所有专家,甚至聘请了国外一些知名的专家来帮助一起分析会诊,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分析出了原因,然后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最后非常顺利地通过了试验,而且他们生产的变压器,到了现场以后,应该说性能表现都很好,已经运行了四年多了。

  陈维江说,运行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都是发挥了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经验共享,然后使我们整个国家的制造水平得到提升,现在大家对这样一种理念也都认同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突破这样一项重大的技术,而且设备全部研制出来,与这一创新机制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 国产 设备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