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再过一个星期,一年一度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就要在天津开幕了。记得去年论坛期间,最火爆的角色莫过于未到场的特斯拉。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当时刚从美国回来,在发言中花了近一半时间专门介绍了他刚刚访问过的这家美国车坛新秀。自此以后,特斯拉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经过媒体的狂轰滥炸,目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它的主人马斯克也当仁不让地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没有花一分钱就将品牌做到如此程度,令许多公关高手自叹弗如。
一年来,在国内汽车行业,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只要开口,一般都会提到特斯拉,将其视为中国汽车行业学习的楷模。那么,我们都从特斯拉身上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学习的呢?据我所见所闻,无非学到了两点:一、必须一心一意干电动车。他们认为,特斯拉的成功说明,电动车代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汽车行业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只有干电动车。为此,有关部门还联手专门成立了“电动车百人会”,要将电动车进行到底!二、汽车行业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一位主管汽车行业的领导逢会便建议,汽车工程师要与互联网的工程师多聊天。言下之意,汽车行业不能关起门来再自娱自乐了,如果再不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就要被时代所抛弃。一些业内的汽车企业也跃跃欲试,开始模仿马斯克的套路造电动车。更有甚者,收购了曾为特斯拉配套的核心供应商,声称要制造高端电动车,打造“中国版的特斯拉”。
我不是电动车的专业人士,对IT行业也不熟悉,单从技术的角度,对上述做法没有资格做过多评述。但从一个产业旁观者的角度,感到这些做法“模仿秀”的成分过多,学的也多是表象,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特斯拉现象”。
我认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特斯拉为什么能在美国诞生?据了解,这一年来,美国又出现了不少“类特斯拉公司”,而且有的风头更劲。这得益于什么?主要得益于它有一个产生特斯拉这样创新型公司的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恰恰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先说创新的体制。在美国,创新者面对的体制是开放的,只有产品大规模商业化运用时,才会从社会和用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估。而我们的体制主要是准入的审批制,你连“失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记得从去年11月份开始,工信部部长苗圩就在多个场合表示,电动车行业要放几条鲶鱼进来,转眼十个月过去了,鲶鱼在哪里呢?在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比的是速度。就这种节奏,还让人创新?还有,我们的体制面对新生事物大都一个态度——灭掉!今年以来,在汽车租赁领域,涌现了不少像“PP租车”、“易到用车”等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公司。他们推出了许多打车APP,充分调动社会存量资源,在城市交通共享方面开展创新。由于它们触动了原有靠垄断牌照资源获利者的既得利益,最后被主管部门认定为“非法营运”。目前只能靠“打擦边球”维持着。以陈旧的管理体制对待创新,我们的创新土壤在哪里?创新需要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这一环境必须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才能获得。因此,学习特斯拉,政府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改革速度和加大改革力度,而不是天天帮助企业去确定技术路线,然后在分配补贴上下功夫。
再说创新的机制。前几天,我见到了一位专门在国内外做科技孵化器的朋友。他说,在国外创新的机制非常完善。在硅谷,不少风投和投行都在找项目。上午谈判,下午就有可能签合同,晚上团队就开始讨论如何干。与之配套的融资、法律服务机构非常完善。在那里,空气中都能闻到创新的气息。反观国内,就很难找到这种适合创新的投融资“场地”。中国过去一代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哪一家不是去海外上市?新一代的电商京东、阿里巴巴要么也在海外上市,要么正在奔赴海外上市的路上。是中国人缺钱吗?不是。是中国人没有眼光不想分享这些公司未来的红利吗?也不是。
在机制方面,国内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对创新的容忍度都非常有限。比如,国企多年来的考核指挥棒就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创新要消耗当期利润,博取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有限的任期内,谁愿意干这事?在大的民营企业里,创新的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创新不仅要持续投入,影响当期利润,而且还会触动老一拨儿人的利益。而民企大都因流动性频繁,特别看重“开国的老臣们”。一般的创新都不易,何况让“外来的和尚”跑过来搞一通颠覆式创新。
创新就好比播下一颗颗极具生命力的种子,我们希望它们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但这些种子,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其先天基因再好,也不可能茁壮成长。而我们要做的,正是营造这样的环境。
这才是我们学习特斯拉时真正要学的东西。
(作者系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