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我国西电东送开启北通道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1月11日,继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相继投产后,国家电网公司又一项重要的跨区电网直流输电工程——宁东至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极Ⅰ系统投入试运行。这是世界上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它的运行开辟了我国西电东送的北通道。
 
  宁东工程极Ⅰ的投运,标志着国家电网在远距离大规模输电技术上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天,国家电网公司举行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极Ⅰ投运仪式电视电话会。会上,国网公司各有关部门分别汇报了工程的总体建设情况和下一步的安排,线路沿线五省公司分别报告了线路投运准备情况。西北电网公司和华北电网公司分别向大会报告电网送出和接收准备情况。
 
  国网公司副总经理郑宝森在讲话中指出,宁东工程历时18个月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标志性成果,具备投入试运行条件。他要求各单位全力做好试运行工作,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加强调度协调,确保试运行一切成功。同时要继续加快后续工程建设,运行单位要总结经验,做好极Ⅱ设备安装和调试准备,确保工程2011年2月双极投运的目标。
 
  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于2008年12月核准开工建设,2009年6月、7月两端换流站实质性开工,目前线路全线架通并通过验收,换流站绝大部分设备安装完毕,极Ⅰ系统通过验收。2010年10月27日工程极Ⅰ进入系统调试,11月8日一次完成额定功率(200万千瓦)和1.1倍过负荷(220万千瓦)试验,完成极Ⅰ系统全部127项系统调试试验项目。工程于11月9日和10日集中安排消缺和运行移交,于10日具备了试运行条件。11月11日,工程极Ⅰ系统投入试运行,以大地回线方式满负荷送山东200万千瓦运行。
 
  输电技术又获世界性突破
 
  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西起宁夏银川东换流站,东至山东青岛换流站,经过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个省区,线路长度为1335千米,总投资约104亿元。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成套、自主建设的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具有、换流变压器制造难度大、首台首套设备应用多、国产化比例高、系统集成难度大、工程建设要求高等特点。
 
  据介绍,该工程建设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在调试中采用了集控控制功能;首次开发应用了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首次在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
 
  据国家电网宁夏电力公司总经理崔吉峰介绍,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高压直流工程后,在世界尖端输电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工程是世界首个±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将为后续该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运行起到示范作用。工程建成投运后,将实现西北与华北电网联网,把西北黄河上游水电及宁东火电“打包”送往山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缓解山东省电力供应紧张和能源资源短缺压力以及煤炭运输压力。
 
  将为山东电网提供十分之一电力
 
  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工程是构建国家电网骨干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的主线路,也是山东省“外电入鲁”的重要输电通道。其将西北富余的电力资源进行外送,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西部而言,通过开发水电、火电,以资源开发为先导,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一项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
 
  据介绍,该线路的投运,对促进山东省电力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到2011年全部建成后,宁夏点对点直供山东的送电能力将高达400万千瓦,约占山东全省整个电网的十分之一。
 
  2009年,山东消耗电煤约1.35亿吨,其中70%左右的电煤需要从省外调入,预计到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山东省煤炭总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1亿吨、4.2亿吨和4.8亿吨,需调入煤炭量分别为2亿吨、3亿吨和3.6亿吨,交通运输压力巨大。
 
  目前,入鲁的外电主要来自华北电网。宁东至山东±660千伏直流线路全部建成后,相当于不烧煤、不排污,在山东新建4座百万千瓦机组的清洁电厂。
  
  名词解释
 
  极Ⅰ、极Ⅱ:交流输电有三根导线,而直流输电只有两根导线,分别为极Ⅰ、极Ⅱ。
分享到:

关键字:我国 西电 东送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