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日前,一份关系到中国未来能源安全与西部边疆长治久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获批实施。随着这一规划的实施,新疆作为中国陆上能源大通道的战略地位也将逐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新疆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256.91万吨和124.44亿立方米;实现“疆电外送”2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8%,新疆作为能源大区战略接替地位进一步凸显。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的强力带动下,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2010年以来,新疆用电量增长始终领先全国其他省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增幅同比出现回落,6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有8个省区售电量负增长。与此相比,新疆电网最大用电负荷从4月开始,已23次刷新历史纪录,单日最大用电量也屡创新高。新疆电力公司完成售电量3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64%,增幅居全国首位。这充分证明电力正在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强劲发展的“先行官”和“领头羊”。
“疆电外送”开启资源转换新通道
由于新疆距离内地较远,电网又长期自成一系,独立于西北电网之外。为破解这种困局,2010年11月3日成功投运了750千伏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首次实现了新疆电力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跨区外送,为新疆电力参与到全国能源配置体系、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迈出了第一步。作为新疆目前唯一的“疆电外送”通道,该工程自投运至今,累积外送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相当于输送电煤250万吨。
2011年3月16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特高压首次被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提出“十二五”疆电外送3000万千瓦的目标。为实现更大规模的“疆电外送”,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启动特高压“疆电外送”工程。5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疆电外送”专题会议,同意新疆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展前期工作。
2012年5月10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与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同时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13日,这两项“疆电外送”工程在新疆东部开阔的戈壁滩上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后,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刷新世界输电能力新纪录。
特高压加速资源转化
在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哈密三道岭矿区,来来往往的运煤车络绎不绝,运力的紧张,让公司生产与销售曾一度陷入尴尬。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运输段生产副段长张现忠说,“去年一年的运量在550万吨左右,随着今年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煤炭产量又激增,运力更显紧张了。”看好潞新集团煤炭生产能力,得知特高压项目今年已经启动,神华与潞新联合组建起发电公司,煤电一转换,潞新集团的运力瓶颈也迎刃而解。
无论是电网建设,还是电源点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电力正在加速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在“疆电外送”工程的推动下,中电投、华能、华电、华电等一大批企业加大在疆的煤电等产业投资。
为确保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源需求,哈密山南共规划建设6个煤电项目,煤炭实现就地转化为电力后,每年可外送电量370多亿千瓦时,利用煤炭1800万吨以上。“十二五”期间,除已开工建设的哈密南—郑州、新疆—西北联网第二通道工程外,国家还将投资近1000多亿元发展新疆电网,重点建设哈密北—重庆、准东—四川等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到2015年形成3000万千瓦的“疆电外送”能力。
据了解,随着“疆电外送”工程的实施,将促进新疆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幅增加投资、就业和税收。根据测算,新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后,每年外送电量1650亿千瓦时,利用煤炭8000万吨。与运煤相比,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资源附加值更高,可直接拉动投资达3000 亿元,可提高新疆GDP约1.5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6万个,间接可解决30万人的就业,增加地方政府税收超过20亿元/年。新疆将成为联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形成“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