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只藏羚羊穿过线路迁徙产仔
7月初,青藏高原迎来了美丽而短暂的夏季。这几天,来自青海三江源地区的3000余只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太阳湖产下了小宝宝。再过25天左右,它们将携儿带女原路返乡。今年,它们第一次途经带电运行的青藏联网工程通道。
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考验,去年在铁塔下种的小草终于吐出新芽,回植的草皮焕发生机。近期,线路维护人员又在个别塔下补种草籽。“藏羚羊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些高原精灵路过时就像在自家后院散步,三三两两在铁塔下觅食,丝毫没有胆怯。”卓乃湖保护站站长赵新录说,“电流声很微弱,人站在塔下面,只能听到风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迁徙点分布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及不冻泉至五道梁之间。赵新录说,今年有3000多只藏羚羊穿过不冻泉至五道梁之间的那段线路工程,比去年增加了近千只。
去年工程建设过程中,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曾派专人联系自然保护区,协商藏羚羊迁徙期间的相关工作安排。建设者们在施工点铺上草垫、垫上帆布,避免压坏草地,并回植草皮、回收垃圾。虽然工期紧张,但藏羚羊过路时,施工队全面停工,不冻泉至五道梁之间顿时又成了“无人区”。不少建设者成了“交通协管员”,劝说青藏公路过往司机避让,还及时救助受困的藏羚羊。
工程建设之初,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旦周还很担心青藏联网工程运行后可能会干扰藏羚羊迁徙。工程投运后,才旦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藏联网工程落户雪域高原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环保水保、植被恢复工作做得很好,“这是一项环境友好、生态环保的工程”。
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支持西藏发展
去冬今春,藏中电网未发生拉闸限电现象,“有电真好!”这是记者在走访西藏部分城镇、农牧区的各族群众时听到最多的话语。青藏联网工程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在促进节能减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去年12月9日,青藏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有力发挥了大电网从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半年来,工程经受住了高寒、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平稳度过了去冬今春两季,电网运行基本稳定,累计向西藏藏中电网输送电量4.45亿千瓦时,占藏中电网电量的29.6%,西藏售电量同比增长21.3%,高出全国发电量增速17个百分点,彻底解决了冬季枯水期拉闸限电问题,满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迫切需求。
对青海省来说,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投产后,双回750千伏骨干电网延伸到格尔木,青海电网由单一的交流电网变为交直流混联电网,由西北电网终端电网变为枢纽电网,随着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第二通道的建成,青海电网将成为西北电网电力交换的重要枢纽。青海东部电网向柴达木地区电力输送能力从50万千瓦提高到200万千瓦,有力保障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电力需求。同时,消纳了近1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的上网问题,半年来,累计消纳光伏新能源电量7.5亿千瓦时。
3.4亿元打造生态环保工程
青藏联网工程自东向西、再向南横贯了青藏高原,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的直流线路长1038千米,沿线环境敏感,交错着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干旱荒漠的复杂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使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工程,成为青藏联网工程环保水保的总体目标。
开工之时,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构建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四位一体”的环保水保管理体系,除了工程监理外,首次专门设立环保和水保监理,与两省区政府选择了专业的环保水保监理机构,并作出环保承诺。
在植被恢复工作中,国家电网公司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专家进行研究和指导,在沿线80多个点进行试点播种,到工程结束时,共完成种植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施工区的植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工程建设最大程度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格尔木至拉萨段环保投资达3.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6%,用于野生动物保护、植被保护、冻土保护、湿地保护等。工程建设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和高原植被,保证了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工程沿线自然景观不受破坏,使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011年6月1日,在水利部主持召开的青藏联网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会上,验收组专家对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工程生态建设与保护、自觉执行水保法律法规、科学合理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圆满完成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表示肯定,同意工程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