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 返回

特高压电网建设提速遭质疑

作者: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发布时间:2011-05-06 浏览:

  近日,国家电网宣布将斥巨资全面启动特高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三纵三横”的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以及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耗费资金5000亿元。与此同时,质疑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

  特高压建设加速

  特高压电网是一种在规定特高压条件下进行远距离电力传输的技术,这种传输效率高,耗能小。而在中国,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技术则是在此电压等级之下的远距离输电技术。

  由于现行的技术及经济成本问题,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国际上尚无成功商业化运营的先例,美国、意大利等科技强国曾经做过大量实验,日本和俄罗斯甚至铺设了特高压线路进行运营测试,结果都没有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在我国,1994年武汉高压研究所曾建成我国第一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研究线段。纵观国家社会,技术成熟度、运营经济性、保障电网安全是特高压电网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的三大瓶颈。

  2004年12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会议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并于2005年1月25日正式启动特高压工程可行性研究。当年12月29日特高压输电技术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09年,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全线架通,如果特高压试验线获得成功,国家电网公司将全面铺开其交流特高压输电计划,华北、华中、华东电网将联为一体。

  今年3月,国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这也使得国家电网在未来五年的电网投资计划大步跃进。

  相关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投资2.55万亿元人民币用于电网建设。有报道称,在2.55万亿计划中,将有5000亿元用于特高压电网线路的投资,5000亿元用于配电网线路的投资,另外约1.55万亿元用于其他电压等级的电网线路投资。

  有业内人士宣称,国家电网在2020年前,在特高压电网输电方面的投入将超过6000亿元,远超过两年前的规划投资额度。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公司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能源集聚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的现实必然要求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输电,未来的发展都将有赖于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能源输出地区对发展特高压的积极性很高。

  以电力输出大省山西为例,山西电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677亿元,全面建成3条特高压通道和500千伏“三纵四横”主干网架。

  质疑特高压

  由于发展特高压的三大瓶颈尚未解决,国际上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一些行业老专家对发展特高压始终持反对意见。

  有报道称,国内已经建成的658公里长的晋东南—荆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输电能力远远达不到设计容量,现场试验时,仅1秒钟达到最高值280万千瓦,且平均都在100万~230万千瓦运行,这等于没有达到实验的目标。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则直接指出,国家电网的特高压项目并未进行科学的论证——现有的500千伏的电网上面再搞一个1000千伏级的电网,既没有必要性,也不具备安全性和经济性。他们认为,交流特高压“三华电网”(华北、华中和华东)相连,不具安全性,存在电网事故扩大至全面崩溃的致命隐患。而交流特高压具有输送距离越长、输送能力越低的特点,不适合长距离直达送电。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俄罗斯、日本、美国都没有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那中国首先必须明白别人为什么不想做,然后才能充分来说明我们为什么可以做。所以,中国发展特高压是有必要的,但是需要很谨慎进行。我们需要在技术和安全性上下大工夫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些业内专家也担心,一旦以现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高压技术将区域电网联在一起,倘若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效应将会被放大蔓延,并极有可能演变成大范围内停电的灾难性后果。

  当年启动的三峡工程尽管争议犹存,但从决策程序来讲,三峡工程实施并无问题,各界的质疑之声没有被刻意排斥,建设方案也屡经修改,直至最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而高铁建设在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一言堂”论证下,反对声音被打压,直到刘志军“落马”后,高铁建设的安全隐患才屡见报端。

  因此,在质疑不断的情况下,国家发展特高压需要加强科学论证和规划,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行。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 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