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8月26日,2015世界水电大会北京宣介会召开。从会上获悉,“2015世界水电大会”将于2015年5月在中国北京召开。自2007年开始,以“推动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世界水电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为第五届世界水电大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据了解,世界水电大会旨在通过交流和分享发展经验和知识,探讨和支持水电行业持续进步来推进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水电大会侧重关注与水电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性议题,如环境、移民、融资以及各国水电政策等影响水电行业发展进程的问题,聚集了工程人士以及行业各相关方如银行、环保、投资等力量的参与。在此次宣介会期间,与会代表便围绕水电可持续发展问题各抒己见。《中国能源报》本期策划摘录部分代表发言刊发。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全球水电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技术已不是主要制约因素,环境制约、水权争端问题日益突出
水电是技术成熟和竞争力最强的可再生能源,已在全球的电力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水电发电量占到全球全部发电量的16%,有些国家的电力供应主要依赖水电。从技术可开发量来看,全球水电还有10亿千瓦以上的水能资源可供开发,开发利用潜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今后将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逐步实现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最终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时代,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也是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很快,成为很多国家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特别是受风能、太阳能资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影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电网运行调峰问题。水电的特点是运行灵活快速,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利用,也将催生水电,包括抽水蓄能发电的更快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和交流讨论水电技术和管理政策,解决全球水电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促进全球水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全球水电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技术已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但是环境制约、水权争端问题已日益突出,水电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增加。希望通过明年5月份即将举行的世界水电大会,能凝聚共识、解决分歧,推动世界水电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明确水电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树立优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共识。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在为人类带来空前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是不可持续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转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所有各方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能源转型。水电如何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主动。要认真研究水电的特点,明确水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树立优先开发水能资源的思想,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机构能够理解和支持水电的发展。
二是处理好水电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关系,加强合作,实现各方互利共赢。水电建设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不仅与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置有关,还与供水、防洪、航运等有直接关系,有的甚至上下游、左右岸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这需要从流域规划、站址选择、工程布置、技术方案、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统筹协调,建立合理的规则,加强合作,使水电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可以研究建立水电建设的技术指南,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实现水电共赢发展。
三是继续推动水电技术进步工作,不断提高水电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水电工程建设是非常综合的技术结合体,除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方案、建筑材料、施工管理等技术外,今天更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生物保护、流域监测和治理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需要关注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水电建设中引起重视。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谁都不能坐在过去的技术上吃老本,要不断创新,把新技术、新管理、新理念运用到水电建设和管理中,不断提高水电建设水平。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晏志勇:
尽量不给后人丢下“路障”
我有三个感兴趣的问题,分别是:“未来能源结构:对水电发展的影响”、“环保:何时与水电发展协调”、“移民:边界和责任如何确定”。
我认为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上我们已经有了夯实的基础,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总有办法解决。世界能源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地加快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诸如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但是太阳能、风电这些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随机性的特性决定了需要整个电力系统与之适应。风电和太阳能的利用是解决世界未来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如何把它利用好,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水电最具有跟进电力负荷需求的灵活性和快速性,所以在未来新能源进一步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作为水电的设计者、运行者是否应该研究、回答怎么发挥水电所独有的特性,来适应未来世界能源格局的调整?
第二,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问题的确一直是备受关注、备受议论、甚至是诟病的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还需要认真的、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比如,水电的环境影响究竟是什么?对人类社会发展应必须满足的能源需求,如果采取别的方式来解决,它们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因为人类的所有活动肯定会对大自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在进一步认清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我们必须要接受的影响应本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科学、公正地作出判断。但是,我主张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地把水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为我深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准确衡量还需时日。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尽量不要给后人丢下“路障”。
移民的确为水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水电的开发者,我认为从政府到水电的投资者都必须把移民安置好,让他们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够逐步走向富裕,而不能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另一个特殊群体。从中国的经验来看,待开发的水电都位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的生计都非常的困难。所以,如何把握好移民和安置的标准?也就是如何界定清楚哪些是属于水电开发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义务?哪些是应该由政府借发展水电之机,把资金统筹地结合到一块来推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我认为这个问题亟待研究,对中国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
评价水电可持续发展不止有一个维度
我参加国际水电协会理事会的工作有十年了,这十年里,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水电可持续发展。谈到可持续发展,一般都讲世界水电开发了多少,理论上还有多少可以开发,技术上、经济上还有多少可以开发。其实除了水电蕴藏量这样一个单一的维度以外,现在考察水电的可持续开发还有多个维度。
现在我国水电开发方针要求处理好移民和环保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两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在世界其他地方,除了这两个挑战以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维度,比如说项目融资。这个其实是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电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瓶颈,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另外,技术、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许多国家还是需要世界的先进经验来共享,这些都是制约水电发展的维度。
三峡工程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很多宣传,我本人也做过无数次讲演,每次都是讲三峡工程的三大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实际上,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还有很多维度来描述三峡工程。
比如说对“环境流”问题,我们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研究在金沙江的梯级除了发电、防洪、改善航运的目标以外,能不能把生态调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放到这个流域的综合调度?再比如说,我们还研究水库的温室气体的汇源、排放问题。国际上有一种说法,水电是不清洁的,因为发电水库也产生温室气体,也会影响气候变化。我们聚集了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和世界上的科学家一起就发电水库的温室气体的汇和源的机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现在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对温带河道型的狭窄水库温室气体汇和源的机理的研究方面的贡献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是可以比肩的。
另外,我们还在水和能源的关系方面,研究发电水库的功率密度问题。因为世界上有一种说法,水库水面也会蒸发大量水,蒸发掉的水跟火电耗水是可以相比的。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也做了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比较狭窄,而且处于温带,温度也不像热带那么高,所以水库水面的蒸发、耗水,跟其形成的发电能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说,水电站耗水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这些研究都对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比如最近我们还和哈佛大学合作研究如何利用上百年气象的资料来反推当时的气象和当时地面径流的变化,来推测各个梯级未来发电能力会受什么影响,然后用历史的数据正推未来三十年、五十年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径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在江河上建立的这些梯级的可持续发电能力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华鲟的放流。今年4月份的放流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跟踪技术,在放流的两千尾中华鲟中选择了一小部分植入了可以被声呐探测的仪器。放流后,非常成功地在长江九个段面监测到了超声波的信号,最后有确切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些中华鲟大概是什么时候通过沙市的站点、武汉的站点,最后到达江阴。我们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有两条带有超声波发射装置的中华鲟在江阴段面被探测到。我们对中华鲟放流以后实际能不能游向大海有了确切的证据。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公司都将会大量使用这些科学手段。
还有一个宣传比较少的,最近植物科学家包括专门研究植物的院士在三峡发现了一个宝——苗圃。参观三峡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参观我们的苗圃。这一苗圃把三峡库区100多种珍惜和特有植物全部用现代生物科技手段保护下来,而且对每一个品种都采取了科学的繁育手段,现在这个苗圃已经成了保护三峡地区珍稀植物的一个博物馆,受到国内顶尖的植物学家的赞赏。这一类的工作,都会对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水电应得到客观认识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厚贵:
我讲以下两点:第一,希望能够在中国范围内得到对水电的客观认识。过去,我们在这一点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最初的时候都是提水利,从来都是“水”和“利”合到一块,有失偏颇。现在一提到水电,就是另外一个方向,水害多。这方面有两件工作需要做,第一项工作是要澄清一些概念。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对水电是不是可再生能源、水电是不是清洁能源都还有怀疑,希望能给予水电一个平实、朴素、科学的定义;同时,过去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但在科技发展后,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老观念,这需要在概念方面做出澄清。第二点,应该矫正一些逻辑。把水电作为很多灾害的重要诱因,这对水电太不公平,高估了水电的能力,水电是造成不了这些灾害的。这就是我们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这样的逻辑有缺陷。这种错误推理经常发生,就是从不相关的事情得出了推理的结论。
第二,未来的水电投资者和业主将会是谁。这对整个水电的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我想把这个问题再具体化一下,水电建设开发的商业模式也要做一些研讨。商业模式对水电建设也带来一些即使不是革命性的也应该是变革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总承包模式(EPC),还有一些和总承包类似的模式在国际上应用的非常普遍,但是水电在这方面的推行稍慢一些。EPC是一种绿色模式,一种资源能够共享的模式,也是一种完全责任模式。现在火电方面做的还是比较超前,已经有经验出来了,我们也希望在水电建设模式方面进行研讨、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