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深圳碳市场首次引进境外投资者 配额履约存难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4-09-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从9月5日起,境外投资者便可参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这是中国碳市场首次引进境外投资者,深圳的排放权交易所由此也成为全国首家引入境外投资者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对此,有分析认为,此次引进境外投资者,有利于促进深圳碳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发现和释放碳价格信号,引导管控企业积极投入节能减碳投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引入境外投资者能够激活市场,帮助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及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漏洞、信息披露不完善、诚信缺失等软肋有望得到解决。

新加坡企业尝鲜

今年8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境外投资者参与碳排放交易,此后深圳碳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市场。

据了解,境外投资者下载深圳碳交易客户端,便可在境外实现交易,操作模式与境内投资者无异。

深圳碳市场自2013年6月18日在全国率先启动,共有635家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交易企业。

周修杰认为,该举措对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外汇业务获批有助于境外投资机构和国内机构之间进行快捷交易,交易成本、交易时间、交易效率都将得到改善,以及有助于资金安全流通,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有望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除深圳外,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和重庆等地有碳排放交易试点交易所。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截至上周五(9月5日),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68.2153万吨,成交额1.1418亿元,累计成交量位居全国七大试点交易市场第三,成交总额位居第二,仅次于湖北碳市场。

9月5日,新加坡的一家环保公司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上成功购得10000吨碳配额,成为中国碳市场上首笔来自境外投资机构的投资。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透露,目前已有BP、SHELL、VIRTUSESUISSE等近十家来自英国等国的投资机构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商谈合作事宜。

碳配额履约存难题

虽然此次引入境外投资者为深圳碳市场今后的发展引来活水,但在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碳配额履约期推迟等。在实际履约中,除深圳和上海外,北京、广东、天津3个试点的履约期均向后推迟。

据了解,深圳2013年度碳交易履约工作已于今年7月1日晚结束,据深圳市发改委统计,635家管控单位中有631家如期履约,占比99.4%,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企业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30日碳交易履约“大限”前,不少企业突击购“碳”,截至6月30日,深圳交易碳配额约152万吨,而其中有107万吨是在6月9日至6月30日内完成的,占比超过70%。

据媒体报道,北京发改委将原定的6月15日推到6月27日,广东省同样将履约期限从6月20日推到7月15日,而天津则先后两次推迟履约期,从原定的5月31日一直推到7月25日。

周修杰表示,履约额度低、履约积极性不高、履约效率低等问题是制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交易主体的履约情况不仅反映双方资信状况,还将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一再推迟履约并不利于交易市场活跃度的提升。

能源经济学者、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碳配额履约必须是强制性的,如果不履约就需要罚款,但不少部门的处罚力度偏弱。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包括区域性的交易、配额公平性、货币履约强制性程度等,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分享到:

关键字:深圳 碳市场 配额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