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日前,一则“从今年5月1日起,未采用入围《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及产品目录(简称:《电池目录》)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与此同时,小编收到一条线索,上汽集团旗下所有新能源车型配备的动力蓄电池均未进入该目录。这就意味着,上汽新能源车型或许面临着失去补贴甚至无法销售等后果。实际上,当前不止一家新能源车企受电池目录的影响。据了解,目前车企对此还未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某些电池企业迟迟未进目录,势必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为了了解事件的真实性与进展情况,小编就此展开了相关调查,并采访了多家电池企业、整车企业、政府以及行业专家等。而在采访过程中,该事件在不断发展、变化。其间,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当属江淮iEV6S的“乌龙退订”事件。在本文中,也就此事做出了简要分析。截至发稿前,第四批电池目录仍未公布,工信部也没有针对该事件给出明确的答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汽车动力蓄电池市场该如何继续稳步前行,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一则公告引来“人心惶惶”
事情还要从一年前说起,2015年3月26日,工信部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简称:《规范条件》),除了要求动力蓄电池产品符合国家检测标准之外,还对企业研发人数、国内建厂、生产能力等做了严格的要求。截止到今年4月份,工信部发布了三批符合要求的《电池目录》,共有25家企业入围。随后,工信部再次下发“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工作申报的补充通知”(简称:《电池补充公告》)。该通知明确要求,所有提出申请和入围的电池企业全部重新进行检测,并于6月底前提交检测报告,逾期未提交则将失去公告资格。此外,补充通知中还要求电池企业每年要上交年度发展报告。
然而,让新能源车企感到恐慌的是,有报道称配套未进入《电池目录》的新能源车型将不予通过审核。这意味着部分新能源车企所上市的新车将无法进行生产销售。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文章开头,上汽之所以如此焦急,原因就在于旗下新能源车型采用的是美国A123、韩国LG化学,以及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而目前上述电池产品均未进入到目录之中。那么等待上汽的,很有可能是大面积的停产以及全部更换电池等问题。如果实施换动力电池方案,需要换BMS,重新测试,重新装车,整车再测试,这个周期太长,成本也很高。另外,从目前工信部所发布的公告来看,国家并没有对新能源车企在生产、销售环节提出要求,甚至截止到6月底前第四批电池目录公告很有可能不会公布。然而,就在下一批目录出示前的“调整期”,无论是电池企业还是新能源车企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个规范条件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据了解,一般电池检测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其余则是其他条件的审核最终等待进入目录。可以说,这段期间动力电池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申报工作。但实际上,国内130家动力电池企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仅有25家电池企业符合目录标准,合格率仅为19.2%,甚至在去年国内产销量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也有2家电池企业未在目录之中。不仅如此,就连我们所熟知的三星SDI、LG化学等电池品牌也未进入目录,而这些电池企业为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如果这部分企业最终未能进入《电池目录》,不仅是影响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的生产和销售问题那么简单,对已经运行车辆的安全性也存在极大的威胁。毫无疑问,由于《电池目录》规范的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面临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