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新能源发展强劲 或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2-08-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世界范围内,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甚至可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在8月4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组织召开的中国电力与能源研讨会上,有关新能源发展的话题成为与会领导和专家热议的焦点。
 
    毋庸置疑,如何更有力地通过分布式能源及智能电网建设等各种途径促进新能源发展,跟上世界能源转型的脚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能源或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世界各国都将新能源作为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之一。不久前,美国经济学家、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新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进一步提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是结合新能源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
 
    可见,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现在全球能源正处于转型时期,就是要推动化石能源向未来的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变,这可能需要50~100年的时间。
 
    许多欧洲发达国家都提出了能源转型的目标:丹麦提出,到2050年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德国也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消耗总量的80%;在英国,1.6亿千瓦左右的总装机容量中,有2900万千瓦风电、250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能源已占总装机容量近三分之一。
 
    史立山认为,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同样会滞后一些。“但是,我们必须要主动去适应全球性能源转型的变化,否则,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将越拉越大。”
 
    分布式或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势头强劲,成就斐然。截至2011年底,我国并网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及其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409万千瓦,同比增长47.4%,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5.1%。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下,新能源 发电也同时遇到了并网、消纳等多种难题。如何破解?发展分布式能源成为当前热议的一个方向。在开发新能源用户端市场,实现用户侧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等方面,分布式能源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卫新华认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对我国未来,乃至世界能源的生产格局和消费格局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也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一个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对分布式能源发展做了更为具体的构想。他表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都可以有分布式,我国应该对分布式能源给予足够重视,同时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分布式。
 
    “从电源来讲,应该是集中式的骨干电源和分布式电源相结合。从电网来说,需要大规模的骨干电网和地方电网、微电网相结合。这种电网模式我认为可以称为第三代电网,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趋势。”周孝信说。
 
    智能电网建设需实现多方受益
 
    在促进新能源并网方面,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智能电网被寄以厚望。
 
    2011年3月,我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15年,将形成坚强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
 
    南方电网公司也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支持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新技术发展并已列入其“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中。
 
    如何使智能电网建设更好地服务我国能源发展?周孝信认为,我国未来智能电网要实现多方受益。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受益,通过智能电网建设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是百姓受益,在增强电网安全性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分时电价等手段,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此外,对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也要有响应补偿机制。只有让大家都受益,智能电网才能做到可持续的推进。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发展 强劲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