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用户侧储能 返回

虚拟电厂火了(附政策梳理)

作者:洪嘉琳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期,虚拟电厂引发行业内外热议,有机构预测全国将有870亿元的市场空间。

2021年以来,在能源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新型储能指导意见等多份政策文件中提及发展虚拟电厂,北京、内蒙古、浙江等多地也将虚拟电厂写入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储能不断发展,负荷侧资源不断丰富的背景下,虚拟电厂前景可期。但目前该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不完善等问题,需警惕市场的“虚火”。

企业试水

2022年入夏以来,国内多家企业依托自身的虚拟电厂平台参与了电力需求响应。

7月26—30日,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粤能投”虚拟电厂首次参与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完成了工业可中断负荷、储能等可调节资源的日前邀约响应,并受托通过平台远程调控用户的充电桩负荷精准执行邀约,连日来累计响应电量约130万千瓦时。国家电投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于7月26日—29日连续中标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累计中标容量77.29兆瓦。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虚拟电厂这一技术得到业界的重视。虚拟电厂可理解为一个“特殊电厂”,通过信息通讯和监测控制技术,聚合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装置、可控负荷等资源,并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和市场交易。

“粤能投”虚拟电厂聚合服务平台相关经理介绍,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开拓虚拟电厂平台的契机之一,是广东对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的负荷聚合商提出了更高的资源管理要求。2022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实施细则(试行)》显示,负荷聚合商的权责之一是运维直控虚拟电厂和负荷控制装置的相关控制设备和技术系统。

在此要求的推动下,该公司搭建了一套信息化系统,并于2022年4月上线了虚拟电厂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具备实时控制用户资源参与响应的能力,未来将着重往直控虚拟电厂的方向发展。

前述经理认为,发展虚拟电厂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聚合用户侧资源参与电力调节的作用已得到验证。随着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家居等负荷侧资源种类不断丰富、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发电不断发展,虚拟电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用户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和调控,是能源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之一。

政策明朗

“十三五”时期,国内已陆续开展虚拟电厂的试点示范。2017年,江苏投运了世界首套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实现了统一调度用户资源,实时填补负荷缺口。2019年,全国首个虚拟电厂在上海试运行,当年12月开展了迎峰度冬试点交易,有226个客户共8.7万千瓦负荷参与响应。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虚拟电厂热度渐涨。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四次提及“虚拟电厂”。2022年2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支持虚拟电厂运营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此前,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虚拟电厂等多种资源参与系统调节。

此外,多个能源领域专项政策亦提及发展虚拟电厂。在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方面,提出通过虚拟电厂等聚合模式参与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在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方面,鼓励聚合分散式储能设施,探索虚拟电厂等多种商业模式;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方面,鼓励投资建设抽水蓄能、储能、虚拟电厂等调节电源。

地方层面,2021年以来,多地推出发展虚拟电厂的具体方案或细则。广州、深圳先后发布《广州市虚拟电厂实施细则》和《深圳市虚拟电厂落地工作方案(2022—2025年)》,目标是分别形成年度最高电力负荷3%和5%的调节能力。山西发布国内首份省级虚拟电厂运营管理文件——《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营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现货背景下的虚拟电厂市场化运营机制,明确了虚拟电厂的类型、技术要求、参与市场、建设及入市流程等。

发展需要时间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政府设计管理机制,电网公司组织交易并负责调度,负荷聚合商负责聚合和管理需求侧资源,引导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并为其提供定制化服务,应是未来虚拟电厂运行发展的大致模式。

有观点认为,国内虚拟电厂前景可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商业模式上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杭州数元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庆介绍,当前国内虚拟电厂的建设方主要是电网公司以及相关的第三方企业。其中,电网公司建设运营的虚拟电厂平台投资规模大、客户数量多,部分地区已形成较大的可调节能力,但这类虚拟电厂与用户需要建立更深层次互动。

据俞庆观察,包括售电公司、储能运营商等第三方企业投资的虚拟电厂,目前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作为现有业务的延伸和未来价值实现的可能渠道。他表示,目前第三方虚拟电厂业务无法规模化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当前的政策补贴型需求响应,每年的开展频次和补贴金额有限,而电力现货市场尚未连续运行,且峰谷价差也并未充分体现实时的供需关系,第三方企业很难单纯靠此业务盈利,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熟悉广东电力市场工作的人士认为,广东从市场规则上希望凭借市场化激励手段,由售电公司、负荷聚合商等第三方机构聚合、管理各类用户资源参与需求响应,发挥市场主动发现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但他也坦言,目前该模式离成熟还有较长的时间。一方面,企业投资建设虚拟电厂的收入预期尚不清晰,投资会相对谨慎;另一方面,第三方聚合的虚拟电厂接入电力调度平台需解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问题,相关标准的落地实施还需实践检验。

“粤能投”相关经理表示,虚拟电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是虚拟电厂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步。

目前独立于政府或电力企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开始增加,是市场向好的表现。

俞庆建议,第三方企业要转换业务思维,增强服务客户的意识,从投资项目转变为发展服务业务,用专业能力帮助用户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引导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并逐步形成多方共赢的市场模式。

上述熟悉广东电力市场工作的人士表示,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让企业、用户在参与虚拟电厂的过程中探索各主体都能获利的市场运行机制,逐步构建用户主动参与的商业模式。

附:

表1:2021年以来提及虚拟电厂的政策文件(不完全梳理)

整理:洪嘉琳

表2:2021年以来各地关于虚拟电厂的相关政策(不完全梳理)

整理:洪嘉琳

表3:2021年以来各地(区域)提及虚拟电厂的电力辅助服务规则(含征求意见稿)(不完全梳理)

整理:洪嘉琳

分享到:

关键字:虚拟电厂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