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数智化储能系统>高压级联储能 返回

光储融合提速 数智赋能天合方案

作者:记者 李丽旻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提出了具备独立性、安全性的新要求。随着新能源在电网中渗透率越来越高,要实现平滑输出,光伏势必要与储能结合,让新能源成为一种稳定独立的电源。”天合光能全球营销总裁杨豹近日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合光能作为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公司,始终呼吁产业融合发展,以更好的质量和标准推动新能源市场健康发展。”

全球能源转型势不可挡,光储融合已经成为业界广泛选择的高性价比方案。

■  光储融合发展加速

“近年来,为解决电网侧安全平稳及调峰调频的需求,国内外储能装机量都呈高速增长态势。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大家已经逐步认识到储能的价值,对新兴储能技术寄予厚望。”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此背景下,光储融合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储能项目正在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逐步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支撑。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方面,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万千瓦,在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方面,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万千瓦,占比呈上升趋势。此外,广东、浙江等地工商业储能迅速发展,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

面向庞大的储能装机需求,天合光能推出首款AI仿生液冷工商业储能系统Potentia蓝海2、新一代柔性液冷电池舱Elementa金刚2,还有500+Ah大容量电芯,引领下一代7MWh储能技术和储能系统新时代。

以大型地面电站场景为例,天合光能至尊N型720W系列和至尊N型625W系列组件具备功率性能;与之适配的开拓者跟踪支架具备设计灵活、快速安装、更易运维、更低发电损失等优势;5MWh新一代柔性液冷电池舱Elementa金刚2还可搭载314Ah自研天合芯,目前已实现全面量产、全球交付,这也是行业为数不多正式交付的5MWh产品。

■  修炼“内功”把好安全关

项目模式相对更加多元的工商业场景下,储能系统同样具有巨大潜力。此前,天合光能Potentia蓝海在各地区竣工多种项目模式,在15年生命周期内,比同类产品可提高30%以上经济收益。今年6月,天合光能发布首款AI仿生液冷工商业储能系统Potentia蓝海2,产品应用参数全

方位升级,实现更大储能容量、更高吞吐效率、更长循环周期以及更小的占地面积的产品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该款产品搭载了全栈自研车规级A级优+314Ah天合芯,整机依托Pack Pro电池模块消防设计,从芯到舱构筑产品安全。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由于环境和场景相对复杂,与日常生产生活贴近,一旦发生爆炸、起火或热失控等事故,产生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孙伟强调,“储能安全性对业主和使用者来说是重中之重。”

为此,孙伟表示,天合光能正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共同推进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希望在工商业储能“爆发元年”就建立安全意识和安全标准;同时,天合光能还将修炼“内功”,通过优化设计和严格管理,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此外,企业还应更加关注工商业储能系统运维工作,天合光能正不断加深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应用,保障出现异常情况时得到及时反馈、切断以及隔离。

■  发挥制造优势迈向智能化

“除了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储能系统安全风险外,要降低电化学储能本身存在的安全风险,还需要不断探索前瞻性技术、先进性技术,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孙伟进一步表示。

面向未来,天合光能立足高端,不仅实现了电芯产线、PACK产线,在硬件、工艺上达到行业领先,更是力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发挥自身“制造基因”优势,引领行业变革。

“多年来,天合光能在积极推动AI模型各领域的应用,目前,天合储能制造过程中有4000多个质量控制点是数字化全覆盖,关键工序都能够通过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自识别、自反馈、自调整、自学习。随着自建产能交付越来越多,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新产品销售越来越多,就能够不断优化内部数学模型,实现制造成本下降,同时还能通过自动化无人工厂的推广,提高最终产品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提高全生命周期收益做出有力支撑。” 孙伟进一步指出。

最新数据显示,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火热市场之下,杨豹强调,冷静思考或更为重要。“头部企业应以身作则,把控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将多元化产品结合起来,按照头部企业的标准将其更好地推向市场,共同推动行业理性健康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天合光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