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根据行业预期,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以广东省为例,2024年开年以来其储能项目的备案数量已经同比涨幅超5倍,预计到2027年该省的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1万亿元。
巨量赛道正在吸引众多资本入局。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10月31日,国内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数量新增5.5万家,头部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在日益向好的行业前景中,中车株洲所的成长也揭示了整个储能行业的激烈竞争程度。
储能“新秀”是如何炼成的?
2022年2月15日,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正式揭牌,作为中车株洲所八大业务单元之一,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从集中式大储到分布式小储等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据悉,该部门于当年便一举拿下超40亿元的年度新签订单,先后与粤水电、陕西建工、大唐、华能、中广核、华润等央企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新疆、内蒙古、湖北、湖南等10多个省(区)中标20余个储能项目,装机总量超3吉瓦时,出货量跃居国内第二,增速第一。
2023年,中车株洲所的订单量只增不减,且增速加快,其五大储能项目先后并网投运。2024年,中车株洲所的订单量仍然增势可观,开年便将9个储能项目收入囊中。
从订单量来看,这一成立不过两年的储能业务部门成绩可见一斑。此外,中车株洲所还以多次刷新行业价格底线的举动闻名业内。
2023年11月中标中国华能年度储能系统集采的一天之后,中车株洲所便以刷新纪录的0.705元/瓦时的低价,中标昌吉国投200兆瓦/8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的储能系统采购订单。其间,中车株洲所甚至在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兆瓦/90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中,报出0.638元/瓦时的超低价格,一时引发行业热议。
2023年,中车株洲所储能产业新签订单突破60亿元,仅第四季度,就与广西灵山大怀山新能源有限公司、钦州汇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九家公司分别签订了总计约30.6亿元的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用超低价格参与行业竞争,尽管好用,但却有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中车株洲所为何选择这一方式呢?
在中车株洲所官方公众号中有这样一条介绍:迄今为止,公司已有六十余年变流技术,以及二十余年储能技术的积淀和积累,并开展了储能系统、综合能源、电气化公路、制氢系统四大业务。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唐远远曾在去年8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不管是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侧,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利水电、储能系统等领域,还是在电网侧,包括电能质量、输配电、电力电子器件等,以及在用户侧、交通领域,中车株洲所均可提供完整的核心装备和解决方案。
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带动了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重要基石的储能领域的发展。中车株洲所目前已建立起从电池PACK、电池簇到BMS、PCS、EMS、储能系统等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同时其自研的核心零部件能够帮助提升整体系统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不难看出,除了背靠有着多年电力电子设备经验积累和强大资金基础的母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过硬或许才是中车株洲所敢于报出超低价的原因。
其实,超低价竞标这一现象在储能界并非中车株洲所独有。2023年以来,储能行业的热度持续飙升,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许多企业在竞标项目中都采取了降价策略。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储能行业的超低价竞标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储能企业眼中的“价格战”
除了超低价竞标,产品的价格战也是2023年以来储能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年初的0.9~1.0元/瓦时下降至年末的0.4~0.5元/瓦时,储能系统平均价格降至约0.8元/瓦时,下降40%左右,价格接近腰斩。
“电池厂商现在把电芯、电池产品做大是为了降低成本,电池容量提升后,结构件均摊成本就有所降低,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楚能新能源执行副总裁卜相楠此前表示,在目前储能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大容量、更高性价比会成为行业一大竞争趋势。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储能的价格还会下行,技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在田庆军看来,未来的储能度电成本一定会降至0.1元以下,“新能源+储能”的度电成本能够降至0.3元以下,从不稳定电源变成稳定电源,才有成本竞争力,这将推动能源革命的真正实现。
对储能企业来说,由于供需结构的矛盾,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低价竞争成为储能行业的显著特点,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企业也开始选择推出大规模电芯产品和数字化储能集成系统,以应对市场需求。
“在中国市场,储能系统集成商之间的价格战已经开启。越来越多的玩家愿意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从而拉低了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但利润微薄的激进投标策略将无法持续。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使盈利能力低、没有明显竞争力的企业在未来几年难以生存。”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高级研究分析师Kevin Shang分析道。
伴随着价格的竞争,质量问题也被摆上台面。
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汇集的数据显示,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年非计划停运1030次,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约29.12小时,单位能量非计划停运次数为26.73次/100兆瓦时。其中,电站关键设备、系统以及集成安装质量问题是导致电站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非计划停运次数占比达80%以上。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首席技术官许金梅认为,不仅是储能行业,每个行业到一定时期都会有价格竞争。只不过有的企业选择一味地去卷价格,而有的企业会选择在质量上去提升综合效益。“整个行业应该朝着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去竞争,这对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是利好的。”许金梅说。
追求“高质量”的竞争,一方面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原生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让电化学储能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我们不建议内卷价格,去比较低1毛钱还是低2毛钱,而是要与核能、氢能等多种储能形式对比。我觉得卷质量才是这个行业永恒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市场的盘子才会足够大,我们应该与高质量的友商共同分享这个市场。”许金梅说。
“蓝海”与“红海”并存
在国家实施“双碳”目标的规划之下,储能产业逐步站上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位置,随着各项政策的扶持鼓励,目前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既具有蓝海市场的特点,也凸显了红海市场竞争的激烈,面临着价格下降、产能过剩和行业洗牌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电力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非化石能源在发电装机容量和比例上的持续攀升,储能市场的扩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增长机遇。近年来,已有超过40万家企业及众多头部资本涌入储能产业这一蓝海,竞相探索这一新兴领域的无限可能。
特别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储能行业的一级市场(不包括IPO)便有58起投融资事件,涉及资金总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本主要集中在储能系统集成、电池安全和热管理等关键细分领域。这不仅凸显了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更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该行业的巨大信心。
然而,储能赛道的火热景象之下,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诸如产业链过快扩张导致部分环节出现产能过剩、储能项目的实际利用率不高、储能产业安全监管待升级等问题凸显。行业竞争“价格战”,正是这片“红海”中的一抹倒影。
那么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储能行业又会走向何方?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的十大趋势预测认为,全球储能市场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增速减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野、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变局将使得企业加速分化。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集邦咨询统计,2024年1~3月储能系统中标量前三分别为中国中车、比亚迪和国家电投。这意味着,一季度中车株洲所的储能系统出货量依旧排在首位。不过,今年储能行业的各家企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抢占全球市场,中车株洲所是否仍能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