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1:能源发展以电力为中心越来越彰显。以前一直说,能源发展是以煤炭为基础,那时大家对以电力为中心还有异议,但是今天这种共识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转换为电能是清洁能源开发的基本形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比如,以电代油。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是提升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举措。
大势2:用电需求增速进入“换挡期”。“十五”、“十一五”时期是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用电增长很快。但2014年形势不太乐观,8月份估计是负增长。(这个预言已经证实,9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502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5%。)“十二五”用电增速是7%左右,“十三五”期间会下降到5-6%之间,到2020-2030年会变成3-4%。2030之后,我们判断是个饱和的拐点,全国用电基本进入饱和期,用电量增长在1%左右,甚至更低。这和经济发展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六大区域的增长形态不一样。比如,东北的用电增长速度一直很慢,到2020年以后,有可能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会逐步下降。东部从2005年左右开始,无论经济还是用电,都进入拐点。西部开发经过五年的培育期,2005年后开始发力,西部是用电增长的领头羊。
大势3:电力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加快。去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占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电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上升到75%。但这么快这么大比例对不对,需要打个问号。2030年后全国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非化石能源发电或天然气发电满足。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达到62%,发电量比重超过60%。煤电还是基础,装机占30%多。这是比较中庸的预测,也有更激进的观点。
大势4:电力空间布局调整加快。这种调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最近几年在加速。大型电源布局从东部、中部加快向西部、北部转移。西部装机比重2013年达到33.5%,而用电比重仅占25.5%。常规水电,基本转移到西南、西北水电基地。煤电,向西部、北部煤炭基地转移。核电从沿海向内陆辐射等。
大势5:电力发展形态调整加快。在发展态势上,集中和分散结合,大中小结合。大的是好的,传统能源发电继续沿着大型化、基地化发展,能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性。小的是美的,客观需要和出现了小型化、分散化、分布式发展形态,同样更能提高转换效率、经济性和安全性。未来“大的”数量少但规模大,“小的”数量巨大但规模小,更多是双向流动,对电力系统影响大,客观上需要智能电网。
大势6:互联互动加深,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出现。用户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需求逐渐明显。从电力系统到用户的单向流动到双向乃至多向流动。用户侧引入竞争,大用户直购电到用户选择权。个性化需求驱动产生商业新模式和新型运营商。比如,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能源、微网、非电需求……未来会出现家庭分布式储能,解决了用户的权利问题。
发展智能电网成为必然:只有科学有序的推进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力系统与广大用户的互联互动,才能为新型商业模式提供基础平台。没有智能电网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如果再大规模发展,现有的配网是难以承受的。
“推动制度创新,对现实的中国在新的时期,是极其重要的。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当体制机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并且逐渐加剧的时候,不改革不行了。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