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知识产权与专利 返回

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加大研发投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中国工程院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综合历年发展指数变化情况,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在全球制造强国中,美国以168.71的指数值处于第一阵列,德国、日本分别以125.65和117.16的指数值位居第二阵列。处于第三阵列之首的中国指数值为110.84,同属第三阵列的韩国、法国、英国指数值分别为73.95、70.07和63.03。“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下设4个一级分项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其中,除规模发展外,其余三项是衡量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中国之所以处于第三阵列,主要是除了规模发展之外,其他三项指标的排名中并不靠前,三项指标的合计值排名中,中国位列第六。因此,中国主要是制造业规模占有优势。

报告也发现了中国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制造业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挑战,这一指标中国的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这与中国制造业企业2019年销售利润率下滑0.96个百分点有关。企业运营困难加重是导致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9年占比27.1%,成为2012年(31.5%)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下滑明显。2018年,中国制造业销售利润是6.19%,研发投入强度为2.32%,而2019年制造业销售利润是5.23%,研发投入强度为1.45%。这说明制造业的盈利下降影响到了研发投入。产业转型期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降,无力支持更多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如果不增加研发投入创新产品与服务,各行业就会被锁定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状态。

在质量效益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与制造业强国相比偏低,这也是中国必须从产业链供应链中低端转向高端的原因。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美元/人)约为24711.56,美国为141676.53,日本为78895.00,德国为90796.81,韩国为83847.76,中国与其他国家差距巨大。

需要关注的是,美国自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开始吸引“制造业回流”,报告显示,在规模发展指标方面,美国的连续三年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在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占比也在增加,这说明制造业的确在重返美国。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后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追兵,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堵截,转型的迫切性与压力都非常大。

报告中也显示出中国制造业后劲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轴承、仪表、机床等基础部件的全球占比下降较大。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在过去几年,中国也实施了“强基工程”,中国需要在基础产业领域补短板。

与互联网、金融和地产业相比,制造业需要长期投入,而且利润率比较低,工资收入比较少,因此,对人才和资源不具有吸引力,这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中低水平的制造业产能过剩使得对营销过于依赖,企业在投放广告、价格战等方面比较积极,认为能解决企业当前运营困难,而研发是长期投入才可能产生效应,企业担心研发投入具有不产生收益的风险,对创新结果缺乏自信。这种困境说明市场竞争激烈,但也表明市场竞争并未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这种环境制约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装备制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