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负极材料需求上升的预期
近些年来,由于锂离子电池需求强劲,带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从负极材料的市场规模发展来看(如图1所示),自2003年至2007年,负极材料总体增长144.5%,年均增长率9.5%,从2007年至2011年,锂电池负极材料总体增长170%,年均增长率为14.2%,锂电负极材料发展速度加快,呈现上升的态势。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估计,2011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在28-35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5-55亿元。另外,到201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将达到近40亿颗,年增长率将超过20%;2016年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有望突破50亿颗。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增电动自行车约2500万辆,其中不足3%为锂离子电动自行车,其余97%都是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在2011年4月国家九部委发文对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整治中,共取缔关闭、停产整治企业共计1598家,占全部排查企业的83%,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未来电动汽车一旦兴起,也将迎来整个产业链的增长。
2、负极材料行业利润水平较高,同时技术壁垒较低
本刊上期《当升科技:退市还是重生?》一文中,曾经提及在杉杉股份(600884.SH)的锂电部门中,相对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其负极材料贡献了最高的净利润率。而另一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的利润水平甚至更高。2010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的净利润率为12.6%,而贝特瑞达到了19.3%;2011年上半年杉杉股份锂电池材料的毛利率为23%,贝特瑞毛利率则大约为34%。
另外,在锂电池四大材料中,负极材料的技术相对最成熟(石墨烯负极材料除外)。通常将锂电池负极材料分为三大类:石墨,碳和合金。前两类又可以分为: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软碳和硬碳。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人造石墨,石墨占据整个负极材料超过65%的市场,而其中80-90%为人造石墨。
正是因为看好锂电负极材料未来增长的需求,加上行业目前利润水平较高,而技术又相对成熟,所以吸引了很多的企业投入其中。
1、巨头发力,争夺发展主导权
目前在国内,负极材料领先企业主要包括深圳贝特瑞、上海杉杉和长沙海容,而在全球范围内,负极材料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日本日立化成、日本精工碳素、JFE日本钢铁、三菱化学、中国宝安-贝特瑞、杉杉股份等厂家。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11年锂电负极材料投资项目有11项,投资总体金额约达76.2亿元。所有的投资项目中(如图2所示),北汽集团在黑龙江投资碳负极材料生产项目25亿元,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并践行企业新能源汽车战略。贝特瑞在鸡西和惠州两地共投资12.5亿元,实行南北两地产业布局。
此外日本企业也转战中国,日本三菱化学以2.6亿投资规划产能8000吨,而其国内企业2011年产能也仅为7000吨。JFE化工投资2亿元与山东潍坊市政府签订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日立化成计划投资约35亿日元,增设生产线,计划2012年9月投产,至时将使锂离子电池用碳负极材料的产能扩大一倍,并于2011年5月与河南远东科技公司洽谈,商讨在锂电池负极方面的合作项目。
日本作为负极材料的生产强国,工艺成熟,但资源相对缺乏,除了加大本土生产外,也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由于大部分企业仍然以生产石墨负极材料为主,因此行业之内的同质竞争应是负极材料企业竞争战略的焦点。
2、产能规划,一浪盖过一浪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统计,2011年全年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规划产能总计达153000吨(如表1所示),其中三菱化学在山东平度市成立全资子公司—青岛雅能都化成有限公司,规划其产能2012年达8000吨,并计划到2015年使其生产能力达到14400吨,加上在日本本土企业规划产能19600吨,预计到2015年产能能达35000吨。
而在我国,贝特瑞也是四处扩张,2011年在黑龙江鸡西市的贝特瑞石墨产业园投资2.5亿,其中规划石墨负极材料产能约5000吨,2011年3月贝特瑞在黑龙江鹤岗规划产能为3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和2万吨增碳剂项目也进入审批程序。北汽集团更是以25亿投入,规划负极材料产能70000吨之巨,令人瞠目。
就现有产能情况而言,贝特瑞2011年产能约达12380吨,产量大概在8000吨左右,产能利用率为64.6%;国内排名第二的杉杉股份2011年产能也只有7400吨,产量为5200吨,产能利用率在70.3%。根据2011年总体规划的153000吨的产能来推算,未来几年将至少出现12个“贝特瑞”或20个“杉杉股份”。
表1:2011年国内市场企业产能投资规划表
3、地理聚焦,嫁接地域资源优势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中国晶质石墨储量3085万吨;隐晶质石墨储量1358万吨,石墨储量占世界的70%以上。我国是世界石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20个省(区、市)有石墨矿产,探明储量的矿区有 91处,地区分布上,以黑龙江省为最多,储量占全国的 64.1%,其次为山东和四川等地。
从2011年投资增产地域来看,恰好黑龙江省的投资最大,占到投资总额近50%的比例,山东地区投资以13%的比例位居第二。
图3:2011年国内地区负极材料产能扩张情况
数据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
从图3可以看出,毗近上游资源,通过地域优势,以期产业链整体协同,实现自身的优势,依然是众多企业的首选。
从以上产能规划的情况可以看出,锂离子负极材料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具有极高的期望,然而如此大的产能规划,是否会形成产能过剩,未来到底如何还充满着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是锂电企业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新进入者较少,多以现有企业产能扩张投资为主。扩产投资,抢先占领市场,虽然符合锂电池发展的大势,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隐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投资过热导致产能急剧增大。目前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预期,根据工信部2月22日最新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为50多万辆,而按照2009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就应该生产新能源汽车50万辆,而且截止今年年初,“十城千辆”计划的全国25个试点城市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完成不足40%。
根据最新规划,预计到2015年,由于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累计新增碳负极材料需求16000吨,相对于153000吨产能规划而言,即使按照50%的产能利用率,新增加产量为76500吨,新能源汽车市场对负极材料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产能会严重过剩。
其次,竞争加剧将侵蚀企业利润。日本是电池产业方面的强国,它们在我国境内的投资,不仅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优势,而且其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成熟,实力强大,从而使得国内竞争加剧,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削弱企业的利润。新增产能一旦大量释放,加上产品差异化较小,供需的严重失衡必将对产品售价及企业利润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后,资金链紧张将扩大企业经营风险。从短期来看,进行如此巨大的产能规划,必然占用企业大量的资源,势必影响企业在研发等其他方面的投入。而稍后,一旦市场需求不如预期理想,投资成本的收回都成难题,更遑论获得预期的回报。这种后果将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紧张,需警惕此风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