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亚洲将可能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天然气管道网络以及光纤电缆实现互联,从而形成一个从东京开始,历经首尔、北京、东南亚,并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泛亚洲范围内的能源网络。
到2050年,中国和澳大利亚通过泛亚能源网络向泛亚洲地区出口供应光热发电电能。
具体情况:
打开一幅全球太阳能辐照资源地图,在泛亚洲地区,可以看到中国和澳大利亚拥有适合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的辐照和土地资源条件。在泛亚能源网络的设想下,未来几十年后,中国和澳大利亚通过泛亚能源网络向泛亚洲地区出口供应光热发电电能,这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致力于亚洲能源市场研究的独立研究机构澳大利亚悉尼的Grenatec,于2009年提出了一个宏伟构想:到2050年,亚洲将可能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天然气管道网络以及光纤电缆实现互联,从而形成一个从东京开始,历经首尔、北京、东南亚,并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泛亚洲范围内的能源网络。换言之,一个用于传输电能、信息和液体燃料的庞大综合性能源网络将有可能从澳大利亚一直延伸到中国。Grenatec认为,泛亚能源网络的南端将会始于南澳大利亚,途经帝汶海(Timor Sea)和印度尼西亚到达其首都雅加达。从雅加达开始,陆上路线可以到达新加坡并穿过马来西亚半岛和泰国,之后到达中国南部。进入中国后,可以向上海供应能源,并经中国东海与日本、韩国相连。由澳大利亚延伸至中国的泛亚能源网络将包含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天然气管道以及光纤。这就是其提出的泛亚能源网络概念。
在这一能源网络中,流动的将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潮汐能,东南亚将贡献一部分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也将占据一席之地。将水力发电容量从提供基荷转变为负荷跟踪容量,则可以抵消以上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以外,这一网络利用闲置的传输容量,将多余的能源传输到抽水蓄能或压缩空气装置储存于各地,或转换为氢能。天然气发电容量可以在水电资源紧张时成为备用容量的第二梯队,用于抵消大规模间歇性清洁能源接入的整体性影响。由于总是存在替代能源,每天总能源需求的变化将导致不同类型能源供应价格差异化,用户可以根据出现的价格套利信号进行无缝的能源切换。如果光缆也被纳入其中,这一网络将更为灵活,适应性更强,并能为亚洲提供良好的服务长达一个世纪甚至更久。最终的成果则是形成一个深度的、透明的、创新的区域性能源市场。这一覆盖面极广的互联将会增加贸易量、降低价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能源安全。
目前,这一网络的某些部分已初具雏形。位于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早已开始考虑多国参与的跨国能源交易。在过去的十年,东盟已经制定了发展东盟电力网络(TAEG)和东盟天然气管道(TAGP)的计划,均是为了通过引入更激烈的竞争来深化跨国电力与天然气贸易,达到提高效率、保障供应安全以及降低能源价格的目的。中国正在实施光纤城市工程( Fiber Optic City),为主要城市铺设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络,它们将连接已经贯穿于中国南海的无数光缆。还有更多的工程已经在规划图纸上。再往南看,印度尼西亚正通过“巴拉巴圈”(Palapa Ring)工程用光缆将该国分散和孤立的东部群岛联系起来。同时,澳大利亚正通过耗资400亿澳元的国家宽带网络(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NBN)工程将光缆接入全国的每个家庭,这一投资相当于中国三峡工程建设成本的1.5倍。将这些工程作为整体来看,可以很容易看到泛亚洲能源与数据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泛亚洲能源网络将成为永不过时的基础设施。它将被构筑成能适应于不断演进的发电与配电方式(例如,复杂的“负荷平衡”和“运输或传输”的可替代性),以及能适应于承载未来新兴的燃料类型 (如氢能和生物燃料)的能源网络。
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以及泛亚各方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这包括:进一步深化跨境电力和天然气的互联,以提高市场效率和减少运输损耗;引入碳定价;深化多边合作;发展云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