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干图嘎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一个去年10月建成的牧民定居点,距离海拉尔100多千米。2台20米高的白色风机、2排光伏电池板,以及由政府统一修建的红墙、蓝色玻璃钢屋顶的民居、粉墙红瓦的奶站,无疑是“沙窝子”里的地标。这就是吴春梅和另外99户牧民的新家园,曾经远离大电网的无电村如今一跃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农网智能化两个风光储试点之一。
信息化生活亮相草原腹地
11时,吴春梅从卧室来到敞亮的客厅,打开42英寸壁挂式液晶电视和数字电视机顶盒。
电视屏幕左上角显示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服务”,靠近顶部的地方则有视频点播、智能用电、医疗服务等6个图标,左下角显示当前用电量信息“38.02千瓦时”。吴春梅拿起遥控器,选择了内蒙古卫视蒙古语频道,电视里正在播放古装片。
“我家以前住在河套,离这四五十里地,没有电,家电根本用不了,交通也不方便。”吴春梅边看着电视边说。2006年,吴春梅家门口竖了根木杆,装了小风机和蓄电池。头两年蓄电池还能存电,后来就不好使了。当时发的电勉强够照明和看小型电视机用,但手机无法充电。幸好吴春梅经常到赫尔洪德车站附近送奶,她就顺便跑到亲戚家“蹭点电”,给手机充满电后才回家。用吴春梅的话来说,“那几年太不方便了,看到城里人用电真眼馋”。
烦心事不止这些。最初吴春梅手工挤奶,后来家里置办了一台挤奶机和一台汽油发电机。虽然效率提高了,但呛鼻的汽油味和烟味让吴春梅时常恶心,一桶油20来天就用完了。此外,吴春梅还得成天点火烧牛粪,一天不得闲。
2011年10月,哈日干图嘎查生态移民工程竣工,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100户散居的牧民迎来了好日子。这项工程由政府统一建设,每座约200平方米的房屋耗资10万元,牧民只需拿出5000元,剩下的均为政府出资。出乎吴春梅和乡亲们意料,新房不仅通上由光伏电池板和风机发出的“绿电”,而且预留数字电视线路、电话线和网线接口,他们的生活大踏步迈入信息化时代。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电视线路、电话线和网线是通过复合电力线路通到牧民新家的,节省了基础建设费用。吴春梅当起解说员:“这叫多网融合,可是新鲜了一把。电器都是去年11月刚通电从海拉尔置办的。”
吴春梅俯身,指了指窗台下方的接口。“座机、电脑能用吗?”面对访客的疑问,吴春梅抓起放在电脑桌上的电话,按了其中一人的电话号码。铃声随即响起,手机屏幕显示出的正是吴春梅家的座机号码。随后,她熟练地开启电脑液晶显示屏,轻轻按了一下主机开关。不一会儿,电脑启动了,电脑桌面上是儿子和未来儿媳的合影。“平日里,我爱听歌、看电影,有时跟亲戚朋友视频聊天。”不到3秒钟网页便打开了,吴春梅边选择喜欢的电影边说,“我这技术不行。头两天,村党支部书记过来教了一会儿,我男人就学会了,人家现在能上网看新闻了。”
绿色“能量之心”很智能
此时,在吴春梅家正南方100多米外的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微电网研究室主任刘海涛正双手撑在操作台上,指挥技术人员紧张进行微电网投切实验。
“断开开关。”运行员下令。微电网、分布式电源与大电网分离,微电网处于孤网运行状态,并独立向已经入住的30户牧民以及电站供电。
吴春梅对此毫无感知,正常看电视、上网。因为上述操作是在无缝投切状态下进行的,一点也不影响牧民们用电。没过多久,微电网、分布式电源重新并网,通过35千伏配电化线路向大电网输送清洁能源。整个过程流畅,丝毫没有影响大电网的稳定性。运行一个多月来,风光储互补发电站已经发电1万多千瓦时,其中向大电网供电9000多千瓦时,剩余电能就地供给村里的牧民。
吴春梅说:“发电站建起来后,用电稳定了。”“前段时间调试完了,现在用电真不错。”59岁的丁丽珍插话说,“7月9号晚上下雨,打雷,还有闪电。村里停电了,但没多久又来电了。”但她们不知道的是,当时连接大电网的35千伏线路遭雷击跳闸,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电脑系统自动断开线路,由一台20千瓦风机、50千瓦光伏电池板和村里10千伏线路构成的微电网迅速给牧民供电。
不仅如此,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具有24小时短期和30分钟超短期能量预测能力。
作为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首位站长,31岁的庆格勒很自豪。他说:“我们这个电站是按无人值守要求设计建设的,前期先进行有人值守,以便熟悉、维护设备和后台。等进一步稳定后,就会实现无人值守。”
吴春梅站在家门口,谈起今后的打算:“现在用电条件好了,用挤奶机,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干完以前两个小时的活,费用省了老多,不用闻汽油味了,机器动静还小。我也有做买卖的心思,等攒够了钱就干。”说完,吴春梅嘴角一扬,呵呵笑了起来,双眼眯成了一道缝。笑声久久回荡在哈日干图嘎查。
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