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在“技术路线”一条里明确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这段文字主次分明:纯电驱动汽车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方向”,插电式混合动力都只能是配角,弱混动力则只能在微车领域发挥效应。
追本溯源,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从一开始就是把“纯电动力汽车”作为主攻方向,所谓“弯道超车”也基本指利用纯电动力汽车赶超国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曾经的领军车企,比亚迪优势也是在电池方面。混合动力之所以近期呼声甚高,主要源于前一阶段因“5·26”事件影响,人们对于电池驱动汽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规划”出台后不到40天,坊间议论汹汹的“5.26”事件经过专家组严苛的鉴定,终于还给了比亚迪一份稍显迟到的清白——在此之前,比亚迪已经遭受了股市下跌的巨大冲击。8月3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担任组长、由13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经过近两个月的严苛鉴定做出了“终审报告”——专家经过严格的鉴定认为比亚迪e6的电池是安全可靠的!这个鉴定结果不仅还比亚迪一个公道,更让所有电池动力汽车的生产企业如释重负——因为“5·26”引发的“电动汽车恐慌”针对的是一个行业而并非一个车企。当这种恐慌因真相大白而逐渐消散后,纯电动力汽车仍会是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车主力。
事实上,在国内业已“出炉”的新能源车中,纯电动车的表现远比混合动力车型“给力”,受政策及配套设施以及消费者认知的制约,目前新能源车在公交领域的推广力度远高于私人购买,其中比亚迪可谓风光无限。在“5·26”事件中受质疑的e6出租车已在深圳投入运营2年多,300台先后投入运营的e6目前累计总行驶里程接近2500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超22万公里,相当于普通私家车超过10年的行驶里程,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检验。据悉深圳有可能会继续增加e6出租车的投放量。纯电动大巴K9的推广也进展顺利,除在深圳、西安这样的国内大城市投入运营外,比亚迪还与美国、德国、芬兰、丹麦、荷兰、西班牙、乌拉圭等国签订协议,推进K9在国外的运营。而目前包括日系(日产作为代表)、德系(宝马作为代表)、美系(通用作为代表)在中国市场投入或正在投入的新能源车型也以纯电动力汽车为主。混合动力在这一市场除丰田普锐斯外,乏善可陈。
不过“5·26”事件提醒我们目前不管是更受重视的纯电动车,还是略处弱势的混合动力车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行业标准缺失”是最严重的。混合动力早在普锐斯引入中国市场时曾被广泛关注,当时业内曾呼吁出台“混合动力车型标准”,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标准仍未出台。而即使在“规划”出台后,关于包括纯电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同样没有出台。这不能不说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法规暗礁”。因为单靠企业自律,很难避免因产品质量而产生的负面事件——如果类似“5·26”这样的事件发生、如果事件的“主角儿车型”并不如e6这样可靠,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届时受影响的可能远不止电动力汽车,混合动力也很可能被殃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