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深度混合动力技术更适用中高端车型

作者: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2-09-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上周,一汽奥迪举行了新能源行业专家座谈会,针对目前混合动力技术的市场化现实性及Q5混合动力等重混车型的市场前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顾问王秉刚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混合动力车的电池技术,如今是否已经成熟?

    王秉刚:混合动力用的电池跟纯电动汽车的电池还是不一样的。按照术语来讲,一个是功率型,一个是能量型。功率型就是讲究它的功率,短时间能够做多少功,这是混合动力要的。能量型的就是讲究它单位重量能存储多少能量,这是纯电动的。

    记者:国内一般从高端往低端来普及混合动力车型,但小型车做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会相对容易一些,你如何看待?

    王秉刚:如果经济型车做混动是有一点难的,因为经济型车的消费者对于成本更敏感。但如果奥迪Q5增加6万块钱,消费者也能接受。所以深混技术应该用于中级以上的车型更合适。

    记者:你认可混合动力是过渡技术吗?

    王秉刚:不能完全这样讲。说到过渡应该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因为人们现在对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这么短不满意,为此一个是通过增程式解决,一个是通过插电式混合动力解决。其实现在电动汽车部分取代燃油车已经实现了,但要做到基本取代或者大部分取代,还很难说。

    记者:短期内还是以混动来取代燃油汽车?

    王秉刚:也不能完全这样讲,各有千秋。目前,在半径50公里内,电动汽车可以用。半径到100公里,可能就得用混动或者是增程式汽车。再大了就使用燃油汽车,包括混合动力。

    记者:你觉得如今中国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模式,哪种是最成熟的?市场化最近?

    王秉刚:最近的就是混合动力。第二个就是纯电动。其他的比如说燃料电池,这个稍微远一点,现在有些国外进展也挺快,中国会比较远一点。对于其他技术,我认为不是主流技术了。比如氢动力,基本上已经搁置起来了,基本上没戏,还不如搞燃料电池,因为燃料电池效率高出很多。

 

分享到:

关键字:深度 混合动力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