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储能产业初期应给明确扶持政策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2-09-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从传统能源峰谷调节、新能源并网以及离网储能角度看,新能源并网比重的日益提高,未来电网级储能的需求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储能企业如何抓住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山东润峰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步峰,期望在与他的交谈中找到答案。

  记者: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撑技术之一,储能产业发展状况如何?

  王步峰:目前,各国都处于储能产业应用初级阶段,尽管储能技术在我国有所重视,也仅在风电场电网接入领域有少量相关的示范项目,在传统的发电、输配电、辅助服务领域的应用仍旧空白。技术成熟度低、示范应用经验少,是我国储能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储能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更大的差距还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机制。

  20年前,美国、日本就开始了储能领域相应技术的研究,储能应用项目数量已占到全球项目总量的80%。我国储能产业化只是刚刚起步,究竟要用多长时间才能赶上美国、日本等储能先进国家的步伐,取决于我们市场、技术、政策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从市场方面来看:储能本身是一个产业,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储能大规模发展。储能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多重效益,但目前过高的价格是制约用户认同并使用储能的瓶颈。在现阶段,政府对用户补贴政策的制定将是促进储能在电力用户端使用的有力手段。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储能目前尚未在电网系统大规模应用,出现应用性难题,需要政府引导和鼓励电力企业在适用的领域试用储能技术,同时引导各类资金与商业资本相结合,支持技术研发并分享其成果。政府可考虑建立独立于用户、技术开发商、商业资本之外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机构,规范产业发展秩序。

  从政策方面来看:现有电力体系无法反映发电和输配电的真实成本,导致储能的综合效益难以计算。在特定的应用场合,储能自身还没找到衡量具体应用价值的方法和标准。此外,发电、输配电、用电都是储能技术的潜在客户,政策究竟支持谁是个复杂的问题。储能由于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电力系统环节整体受益,但目前尚未出现主导环节,导致利益分配不公。需要尽快明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建立储能产业链。

  为加快储能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层面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做法,对储能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法规,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明确的扶持政策。

  记者: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对新能源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储能电站建设面临着哪些发展瓶颈?储能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打破这种瓶颈?

  王步峰:作为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电力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稳定,有了储能电站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该缺陷,使得风力、光伏电力尽可能平滑接入,为风力及光伏等新能源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可能。电网级储能产业才刚刚开始,综合传统能源峰谷调节、新能源并网以及离网储能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电网级储能产业未来发展“无法阻挡,不可限量”。

  储能电站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两点:一是成本,二是标准。在当前条件下,锂电储能电站建造成本还相对较高。作为企业,润峰集团首先在积极提升规模,降低分摊成本;其次整合产业上下游力量,通过上下游的共同努力,降低全产业链成本;最后通过创新设计、改善工艺,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标准化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建立相关标准,有了标准才能使储能大规模批量化应用和大规模电网接入成为可能。

  记者: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作为未来电网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也是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储能企业,如何抓住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储能机遇?

  王步峰:润峰集团要继续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涉及储能电池技术的创新和储能电站系统集成技术的创新。为此,润峰集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山东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企业已通过国际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已取得欧盟CE、德国TUV、美国UL、航海UN38.3、201所、天津十八所、国家重庆检测院、泰尔认证等多项认证的基础上,润峰集团在新上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三期”项目上,全部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自动化制造设备。8月18日,润峰集团与日本东丽公司完成了近亿亿元设备的签约。

  其次,继续加大储能电站的推广应用工作。润峰集团产业涉及光伏发电、锂电储能、电动汽车三大产业。产业之间相互拉动,相互促进。国内储能电站技术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规模化的应用检验,系统集成比较薄弱。润峰集团在储能电站研发过程中,充分发挥集团内产业优势,上下联动,在多个离、并网光伏电站中加入了兆瓦级储能电站系统。大规模的集成应用,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大量数据,为系统集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最终应用与产品,实现产品的寿命、安全性和效率等性能的大幅提升。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产业 初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