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美国《探索》杂志将超级电容器列为年度七大技术发现之一,并评价这是能量储存领域一项划时代的革命。短短3年后,超级电容已经在中国崭露头角,成为众多储能技术路线中最接近商业化的一个。
在繁杂的储能技术路线里,超级电容就像一名100米短跑选手,爆发力惊人(马力巨大、充电快速),非常适合用于需要瞬间释放大量电能的领域—风力发电机、磁悬浮车站、电动汽车、导弹甚至电动玩具。超级电容最新的一次秀是驱动上海世博会上的36辆电动大巴。而比它更名声显赫的锂电池和钒电池仍未能在电动车和风能并网上显露真容。
“超级电容可能并不是最主流的储能产品,但是却是重要的配套产品,是个必不可少的配角。”8月26日,北京集盛星泰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陈胜军告诉记者,相对于锂电池这样的主流储能技术,超级电容的市场规模大约为前者的八分之一。但在风机的变桨系统和混合动力汽车里,超级电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急剧增长的电动大巴市场成为集盛兴泰最大的订单来源)
在创办集盛星泰之前,陈胜军有一段IT行业的创业经历,但生产管理专业的陈发现自己对生产更在行。2002年,陈以1000万资金启动,和四个合伙人信心满满地创办了集盛星泰,独立研发 “活性碳纤维超级电容技术”。这七年中,陈胜军团队有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中国超级电容公司等光鲜时刻,但更多时候,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全球,美国和日韩掌握着大部分的核心技术,中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甚少。但随着近几年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在中国市场应用规模的迅速扩大(据预计,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将膨胀5倍至1亿千瓦,电动汽车将达到100万辆),中国本土的超级电容市场也随之迅速崛起,集盛星泰正是后来者的典型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特殊的储能市场环境中—中国绝大多数的储能公司的客户就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而几乎所有的锂电池、钒电池、飞轮储能公司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是面向智能电网。这也意味着,要在种类繁多的电池技术中胜出并获得商业回报,必须获得电网公司的订单,而这在目前并不容易。陈胜军跟很多同行交流过,他的结论是想“傍大款”的人太多了—集盛星泰的直接客户主要是电动汽车厂商和风机制造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现有储能公司的困境。“在中国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我们能够去开拓一些其他的市场。”陈说。
在连续获得两轮1.4亿元的风险投资后,集盛星泰已在这个周期漫长的行业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超级马力
对于大多数储能行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几乎都经历了从最初的雄心勃勃到如今的平和理性的心态转变。在一开始,陈胜军的方向是研发一种多孔的碳纤维材料,但后来得知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做超级电容器才转变方向。
“直到2005年,我们才看到一丝曙光,而在去年,理论上的市场前景才真正转变成订单。”陈胜军告诉记者,在创业最初的3年里,他们投入了6000万的研发费用,这让集盛星泰成为国内超级电容领域的技术领先者之一,不过在最开始公司几乎没有收益。陈胜军高等层管理人员甚至连续三年没发过工资。“当时要是了解更清楚点,我们绝对不敢进入这个领域的,我们并没有把时间跨度看得这么清晰,以为两三年就可以投入生产了。”陈胜军说。
最终支撑陈胜军团队坚持下去的,是超级电容现实的行业前景—超级电容可以帮助风电、光伏调节功率,让其输出更为稳定,并可作为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的储能系统;而在成长潜力巨大的电动汽车领域,和普通电池配合,超级电容器能在起动、加速、爬坡时提供瞬时峰值功率,大大延长电池寿命。
从2005年开始,集盛星泰拿到了部分军队军工用品和极少量的科研机构试用品订单。而到2009年,超级电容真正开始被市场所接受。不但超级电容技术的研发单位,从过去的十几家增加到了几十家,应用的领域从电动工具扩展到了风电和电动汽车,整个行业的订单也从原来的小额订单增加到6000万至 7000万元的规模,“现在的市场足以支撑一家公司的发展了。”陈胜军说。
在今年5月份中国政府颁布电动车补贴政策后,来自电动汽车厂家的订单开始越来越多,南车、德龙、海马都成为集盛星泰的客户,而在风电领域,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商每年的订单数也在成倍增加。陈胜军透露,这两者订单的增长都超过了100%。
陈胜军创业初期的艰难时光过去了。他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多万元,他希望到2012年能够达到上亿元。陈胜军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能够达到30%。
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集盛星泰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在超级电容的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占到了70%,而其中40%的核心材料都需要向国外购买。因此,对于中国的制造商来说,如何通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从2005年到现在,集盛星泰的成本降幅已经达到了50%。
与商业化同步,超级电容也在今年步入价格战模式。美国、日本以及韩国都在下调价格,幅度在20%以上。这正是陈所乐见的。集盛星泰在定价上始终相当于美国产品的70%左右,韩国公司的85%。而随着规模化的进展,陈胜军打算在今年主动打响一场价格战。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触即发的现实市场—风能。欧洲风机调节功率用储能自2008年开始大量使用超级电容。而中国在去年成为全球增速最快、总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的风机市场。按照陈的测算,中国仅华锐和金风两家企业的风机产量就将超过5000台,相对应的超级电容需求可能接近1亿元。而这一块市场基本上被美国的公司垄断。与同行持平的质量前提下,迅速拉低价格将是他的杀手锏。
不过价格并不是决胜的唯一要素,陈胜军在一开始也曾过分强调低成本而忽视稳定性。“这两年我们才认识到,一定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技术工人,最好的条件去做,正常运转后,再逐步降低成本。”陈胜军说,如果一开始既要用便宜的东西又要提高技术,两个诉求都要满足,最后两个都无法满足。
现在看这是十分必要的。陈胜军认为,在整个超级电容的竞争壁垒中,电容本身的技术占七成,而其余三成就是如何稳定、大规模、高品质地生产产品。
接下来陈胜军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未来两年中国超级电容市场迅速扩容的机会,“短时间内做到最大,让别人没有机会。”陈胜军说,今年和明年将是对公司最为重要的两年,还需要大量的烧钱。为此,陈胜军正在进行第三轮融资,预计将融资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