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材料是一家主要从事硅油系列、表面活性剂系列等个人护理品材料生产的企业,客户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天赐材料此次IPO计划发行3300万股,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计划募资约2.6亿用于6000t/a锂电池和动力电池材料(二期)等项目的建设。
2009年-2011年,天赐材料个人护理品材料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2.21亿元和2.59亿元,占公司主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54%、61.64%及56.03%,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经营现金净额始终小于净利润。特别是2010年,在实现净利润4170.01万元的基础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仅有722.17万元,相差巨大。
销售额的下滑在公司大客户身上尤为明显。以公司第一大客户广东拉芳日化有限公司为例,2009年-2011年公司对其销售额分别为4536万元、2935万元、2439万元,缩水近一半。与此同时,个人护理品材料业务毛利率跌落得更为直接,2009年-2011年,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52%、31.19%、27.11%。
“国内个人护理品企业大多定位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基本由跨国企业掌控。”上海一家日化公司高管指出,“国内个人护理材料供应商有1000多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低,国内供应商很难打入跨国企业的中高端产品供应链。”
也许正是这一行业“潜规则”,才使得天赐材料主业陷入成长困局之中。为了摆脱这一局面,天赐材料开始“跨界”求突破。
2005年,天赐材料通过燃料电池领域的客户接触到锂离子电池行业,认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在诸多技术工艺领域与公司现有个人护理品材料的工艺路径相通,于是开始把目光投向开发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2007年,公司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开始形成批量销售。
此后,公司锂离子电解液的销量一路上升,由2009年的537.14吨增加至2011年的1687.31吨,对应的销售额也由4452.14万元上升至12374.64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13.75%提高到26.71%。
根据公司披露的计划,“6000t/a锂电池和动力电池材料项目”预计达产后将新增收入2.53亿元,“1000t/a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项目”预计达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49亿元,“3000t/a水溶性聚合物树脂材料项目”预计达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
简单测算后发现,如果公司募投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预计效益,天赐材料的业务结构中,锂产品收入将新增4.02亿元,其总收入将达超过5亿元。届时,锂离子电池材料营业收入占比或将取代个人护理用品材料业务,成为公司的第一大利润来源。
像这样差异巨大的业务多元化,组合业务管理难度及前景让人捏了把汗,不排除会被资本市场给予多元化折价。对一家准上市公司而言,是否可以“毫无压力”地让投资者来承担?
天赐材料证券部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公司目前处于静默期,任何疑问都不会做回应的。而且您提的问题,我也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不看好国内的锂电池企业,下游需求没有强烈爆发出来之前,国内企业疯狂投资锂电池是不明智的。”广发基金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强调,“举个例子,城市的充电站等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善,锂电池成本没有降下来,这些都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大规模推广。”
该基金经理直言,“据我的了解,目前国内锂电池企业中没有一家能真正掌握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只是在原材料上盲目扩产竞争罢了。”
实际上,由于产能的疯狂扩张,六氟磷酸锂的市场价已由2010年的33.5万元/吨降至2011年的28.1万元/吨。在产能大幅增加的2012年,六氟磷酸锂价格是否会遇到更大跌幅?天赐材料大举“进军”锂电行业,风险如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