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国家政策是解决风电问题的关键

作者: 来源:英大网 发布时间:2012-09-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访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开发局局长王秉军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任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开发局局长,见证和参与了内蒙古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崛起。他对风电发展之成就而倍感自豪,而对破解风电发展面临的弃风难题有独立的思考。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认为配额制是化解风电消纳问题的抓手。
 
    记者:我们知道关于蒙西风电基地消纳的问题比较特殊,外界关注也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媒体将蒙西风电消纳的问题归结为蒙西电网和国家电网两个电网之间不协调造成的。您对此如何分析?
 
    王秉军:2005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其中第十四条提出电网公司要“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2009年,我国对该法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对第十四条修订为“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但对何为“全额保障性收购”至今未有明确的界定。这样全年收购占比上网电量10%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或者5%等等都可叫做“全额保障性收购”。在政策模糊的前提下,电网公司即使做了许多努力来消纳风电,外界仍会指责是电网公司造成了风电消纳的问题。当了冤大头也就当了冤大头,它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或政策依据去申辩。如果将“全额保障性收购”进行明确,实施风电上网配额制,比如规定电网公司全年消纳的风电量就是全部上网电量的10%。那么,电网公司依照该规定完成了任务,就无须承担外界的指责。现在呢,则是各方感觉都很委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风电消纳问题不是电网公司的问题,也不是风电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现在,风电相较其他可再生能源而言,已经比较成熟,如果再无可操作性的法规出台,将大大阻碍风电的进一步发展,就如同,一个各方面交通设施都非常完备的交通网络,却没有交通规则,那怎么行?
 
    不过,仍有许多人认为蒙西风电消纳问题是因为外送的电网通道不足造成的。
 
    国家政策指出要“合理有序发展风电”。这话正确吗?非常正确!但何为“合理有序发展风电”? 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风电发展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外送能力不足,确实是蒙西风电消纳问题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本质原因。如我上述所言,如果国家政策没有明确的风电消纳量规定,即使建设再多的外送电网通道,送出去的也可能不是风电。但国家因未有法规规定,也就无法追究其责任。
 
    记者:但我们知道发展风电应该考虑它的经济性,如果风机制造商、风电场业主、电网公司、参与调峰的火电厂等各相关方都感觉亏损,那是不是就出现了问题?
 
    王秉军:如果算经济账,那么国家财政每年给风电那么高的补贴,经济吗?另外,蒙西地区电力一直富余,火电价格相比又经济,现在要高成本发展风电,还要就地消纳,经济吗?因此,发展风电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利益问题,而是节能减排的需要。节能减排是社会责任问题,是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负责,是为了中国在国际上增强碳排放话语权负责。新能源目前就是政策性市场,若不补贴,就无法持续发展。但是不发展新能源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降低碳排放等节能减排问题。欧洲这么多聪明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新能源这么多年,依然提供补贴,像对风电和太阳能的补贴都比中国要高。所以风电是特殊的行业,不能和普通的竞争性行业相比较。当然风电发展确实也有一个经济利益平衡的问题,道理很简单,比如,在电力富余的情况下,电网消纳风电的电量占比越高,就意味着替代越多的火电,且火电还需要调峰,火电就会越苦。因此,风电场、抽水蓄能电站、火电厂等各相关方确实需要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任何一方出现暴利,或大幅亏损都不正常。
 
    记者:最近,国家能源局要支持蒙西地区开展“新能源利用示范区”试点。这个试点意义何在?
 
    王秉军:在蒙西地区现有风电外送电通道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试图通过加强本地消纳风电的能力,来最大程度上解决风电弃风的问题。要增加风电就地消纳的能力,首先,就要保障有一定比例的风电必须要在当地电网全额接纳;其次,必须大规模增加蒙西地区的全社会用电量,这样风电消费量才会水涨船高;最后,如果增加蒙西地区的全社会用电量,就需要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快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蒙西地区转移。要解决这三点,就要进行系统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我们将其概括为构建“煤(风光)电用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国家能源局后将其概括为构建“四密集、两高一长产业链”, “四密集”即资源密集、能源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两高” 即高度节能环保,高附加值,“一长”即长产业链。如果上述三点得以解决,那么蒙西地区的风电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试点还尚未正式启动,我们也非常期望该试点工作能早日开展。
分享到:

关键字:国家 政策 解决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