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公众参与给电网建设带来了什么?

作者:蔡译萱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19-12-15 浏览:

“近几年西欧几乎没有新建的地表高压输电线,这很有可能也是未来的趋势。”在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欧盟委员会,该机构电网与区域倡议总监Amilha告诉笔者。

在德国,大型输电网通过规划和建设的平均时间大约是10年,最让电网运营商头疼的问题就是高压电网的扩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德国电网规划的决策过程,以及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公众参与——每个涉事群体的利益都要兼顾。

未来至少十年的电网建设,德国的情况不再特殊,这是因为欧盟其他的国家越来越像德国了。公众参与电网扩建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建立与公众的沟通机制是电网公司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课。

目前,德国能源转型取得最大的成功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风电。但风资源区主要位于北方,南部和西部的工业区才是中心负荷区,因此,电网的运输能力成为德国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的瓶颈。

为解决“北电难送”的问题,德国输电网运营商(TSO)和联邦政府正通过加速建设南北输电线缓解,计划到2025年,建成4650公里的新输电线路,包括四条高压直流,现已建成900公里。而德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这意味着电网建设难度要高于其他国家。扩建计划提出数年,经常遭到社区居民的反对,公众抗议活动层出不穷,新线路建在哪里的方案已改了又改,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每个人都希望能源转型,但只要改变他们后院内的东西,他们就会反对。比起对周边景观造成破坏,德国民众更愿意支付高昂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电网倡议(RGI)的负责人说道。

比起其他行业,电网扩建的不足之处在于新电网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看得见的好处,(如修高速公路能让车行驶得更快,铺光缆可以拥有更高速的网络)。相反,人们担心从后院经过的输电线会给他们的健康、环境以及房价带来不利影响。

为令民众接受,2015年德国联邦政府决定优先考虑铺设地下电缆,其中四条大型南北直流电线将大部分铺设在地下,这也意味着电网建设成本将增加30至80亿欧元,并且部分规划过程也需要重新启动。

但在这一点上德国不再是例外了,欧盟其他国家的TSO们同样在电网扩建的问题上苦苦挣扎,尤其是地表高压输电线。2016年,另一条由比利时电网运营商Elia与德国 Amprion公司的跨境输电Alégro计划,也采用了地下电缆。

Amprion工程总监Sander介绍,一旦发现故障,地下输电线的勘察修复将耗时近1个月,而传统的高空电缆借助无人机和人工作业仅需一天多。但在电力专家看来,即使耗时耗资,选用地下电缆也比重新调度(redispatch)更为经济。

即使采用地下电缆,电网公司与公众的沟通也并未高枕无忧。由于用地涉及农业用地,当地居民也对土壤安全和土地使用赔偿等问题提出质疑,电网公司仍需要与受影响的村民达成共识。

不过,在与当地居民多次反复的交涉中,电网公司也在学习如何有效与居民沟通,建立对话机制。他们发现,在早期建立对话机制会相对容易,群众反对也较少,但那时群众参与话题的意愿往往不高;到后期人们往往更愿意表达意见,但矛盾也会更激烈,他们将这一过程总结为沟通悖论。

与公众沟通的经验给其他国家上了一课。在项目早期便与群众展开沟通,包括德国联邦电网署、经济与能源部和四大TSO都成立了沟通部门,并聘请相关法务、政策人员与涉及电网扩建的群众代表进行沟通,确保决策过程透明。

德国的电网公司也将此视为一个学习过程,“提早沟通的效果远好过事中沟通,公众沟通对工程师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Sander说道。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