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国内专注于清洁技术著名投资人,青域基金创始人徐政军一直在关注储能领域的创投机会。
徐政军认为,储能行业很难一夜爆发,而是一个缓慢成长的传统行业,所以不能用投资TMT行业的思维去投资储能。
在过去五年里,青域基金投资了多家和储能相关的公司,包括储盈新能源科技、德朗能动力电池和伯坦科技等公司。
其中,储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锂电储能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主营业务涉及工业储能系统、工业UPS、微网电力系统等领域。
“现在的电池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天花板,因此电池技术是未来最具颠覆性的,我们会持续关注电池行业,这也是清洁能源领域极具价值的创投机会。”徐政军分析。
储能行业不同于TMT
《中国储能网》:从创投的角度,你如何看待储能行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徐政军:首先储能是有很多种方式的,我想咱们这里讨论的应该是电化学储能。这个行业多年之前就说要爆发,今年要爆发,明年要爆发,年年要爆发,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爆发。
我想,大家对市场爆发这个词可能会有一些误解,总觉得从零到一,从一到百才叫爆发,其实任何产业都不太可能从一无所有一下子就到了繁花似锦,通常还是慢慢地一点点成长起来的。虽然储能去年没爆发,今年也没爆发,但它其实一直在成长,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成长到一定到规模。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常态,我们不能拿TMT中一小部分业态的逻辑去看大部分产业。
具体到储能行业,市场的所谓爆发往往是因为政策的刺激,某一项政策的出台,比如调频储能电费给他们分一点,或者再出一个储能补贴,这些都会导致行业出现平台性的跃升。但这种市场爆发未必是业界所期盼的那个东西,甚至跟原来的那些从业者都不一定有关系,因为这种平台跃升会吸引更有资源整合能力的新玩家进来,就像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看到的那样。
《中国储能网》:行业的这种状态对创投机构而言意味着什么?
徐政军:行业的这种状态对创投机构意味着准确的把握投资进入时点非常重要,进早了需要烧钱熬时间,进晚了就承担估值泡沫的风险。而想做到对投资时点的准确把握,必须对储能的产业周期有深入的研究。
其实储能是一个特别专业的领域。在做风险投资的时候,作为专业机构投一个行业,就是要创造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价值,这种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你比其他人感知得早、认知得全面和判断得准确。比如说储能行业,它的爆发驱动因素到底有哪些?技术?政策?成本?供应链?还是其他? 是某一个因素还是需要多个因素驱动?某个因素发生了,或者说某个应用启动了,那是真爆发还是伪爆发?爆发后会不会产生周期反复?通过哪些信息来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研判?等等。只有通过深入全面的研究,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说你能拥有一点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储能的技术、商业模式、政策、供应链等这些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不可能在这里一句两句说清楚。总的来说,我有几个基本判断:第一,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第二,电池储能的大规模商用最主要还是跟经济性有关,当然技术方面比如说响应时间、系统寿命及稳定性也有关系。第三,电池储能的产业成熟时点在一点点逼近,这跟这几年电动车带动的电池行业大规模高速发展相关,电池的经济性(成本)和技术都有较大提高,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又为储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低成本来源。但目前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都还是在以示范项目的模式处在尝试探索阶段。第四,至于在电池储能行业如何布局,是投创新技术的电芯?还是投应用系统的集成技术?还是投储能电站的资产运营?则是见仁见智,需要把储能行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清楚。
固态电池是个可能的方向
《中国储能网》:在液态锂电池之外,作为下一代电池的固态锂电池备受关注,你们目前又没有出手?
徐政军: 国内好多科研院所像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宁波材料所、物理所等都在做,产业龙头宁德时代也在做,但都还在实验室样品阶段。外面传的所谓固态电池,都不是真正的“全固态锂电池”,很多都是半固态锂电池,电解质不是全固态的,是固液混合的。从投资布局的角度,我们在这阶段通常会关注跟踪这些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匆忙出手。
《中国储能网》:从提早布局的角度来看,你如何看待全钒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
徐政军:全钒液流电池十几年前就已经出来了,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主要还是成本,一些试点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
压缩空气储能我们也有关注,各种技术路线都有,既有用罐子的,也有弄到岩层地底的,这些我们都关注过,但是现在技术上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会继续关注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