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国网青海电力:探索绿色实践 共创和谐发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8-09-20 浏览:

2017年6月,青海实现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为告别化石能源迈出了开创性的步伐。

2018年1月,全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在青海建成运行,打破了新能源行业长久以来的数据“孤岛”状态,形成了全新的透明竞争生态,为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2018年1月,地处青海三江源头的玛多县城率先实现全清洁取暖,农牧民群众用上了清洁安全的电锅炉。

2018年6月,继“绿电7日”之后,青海又一次成功实施连续9天全清洁能源供电,再次刷新了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广袤的青海高原上,一个个能源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依次展开,绿色电能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打造能源转型“青海样本”

今年6月,随着青海省海南州一座百万千瓦光伏电站并网运行,青海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第一大电源。截至8月末,青海电网总装机2778.6万千瓦,其中太阳能、风电装机分别为961万千瓦和247万千瓦,水电装机1191.6万千瓦,火电装机379万千瓦。青海省新能源装机达到1208万千瓦,占青海电网总装机的43.5%。目前,青海已经形成了以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为主、火电为辅的能源供应格局。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是全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从太阳能发电来看,这里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全省可利用荒漠面积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30亿千瓦;从风电来看,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风能资源优越,风电技术开发量7500万千瓦。青海省具有建设光伏、光热等新能源发电基地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势,青海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海视察指示精神,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全面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十二五”以来,青海光伏发电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年均增速达58%。青海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规模化优势。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坚强电网的支撑。坚持网源协调发展,国家电网在建设补强电网架构的同时,在优化电源组合、完善市场机制、调整运行方式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为能源转型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2017年6月17日零时至6月24日零时,国家电网在青海开创性开展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绿电7日”奏响了一场水、光、风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交响曲”。其间,所有用电均来自水、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实现了用电“零”排放。这不仅创下了全国首次在省级范围连续长时段全清洁能源供电的记录,更是刷新了电网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2018年6月20日零时至29日零时,国家电网再次在青海开展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新实践。“绿电9日”探索深化风光水多能互补调控技术和新能源大数据技术,从持续时间、运行难度、供电结构等方面,超越“绿电7日”,再次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成为青海践行绿色发展历程的新坐标。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全清洁能源供电是一次深入挖掘青海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再电气化进程,深入探索能源革命的实践路径,是持续打造能源转型新样板的生动实践。2018年8月,中东欧16国高级别官员代表团一行赴青海考察经济发展情况,首站即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考察清洁能源发展及“绿电9日”实施情况。

青海绿色供电的成功实施,向人们展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广阔前景,证明了绿色能源不是遥远的未来。

助推清洁能源规模发展

清洁能源最有效、最安全的利用方式莫过于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大电网实现优化配置、高效传输和便捷使用,这是能源领域的一个共识。为助力青海清洁能源规模发展,让清洁能源发得了电、并得上网、卖得出去,国家电网坚持规划引领、技术创新,持续加大青海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智能化发展。

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8年,青海电网累计投资148亿元开展网架加强工程、送出通道能力提升工程以及新能源并网工程建设,建成配套送出工程21项,主网架建设11项,占电网总投资的30%以上。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同意将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在可再生能源重大项目、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海视察时提出的“青海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为青海新的使命,稳步建设开发总规模超过6000万千瓦的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力打造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预计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总规模将突破2000万千瓦。

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动青海特高压直流通道工程建设,助力青海新能源规模开发与外送。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在近期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作为青海首条特高压工程,工程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输送电量523亿千瓦时,对于实现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大范围配置消纳具有决定性作用。

“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地区网架输送能力,提升海南地区新能源大规模外送消纳的能力。”海南州发改委副主任张振飞表示,依托海南地区的光热资源优势,近年来,海南州将培育新型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产业,大力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预计在2020年,海南将建成光能热能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9025兆瓦、风能规划总装机容量为4000兆瓦的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

直面“三弃”难题。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大电网的资源配置优势,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组织实施新能源省内电力直接交易,丰富交易品种,扩大消纳规模,最大程度释放网内光伏发电能力;落实政府间外送框架协议,实现外送交易、调峰互济、现货交易有效衔接,积极拓展新能源外送途径,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促进新能源消纳20条措施,促进青海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更大区域范围消纳。“十三五”以来,青海累计外送清洁能源电量120亿千瓦时以上,2018年外送清洁能源电量预计将达到95亿千瓦时,特高压电网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清洁电能的优势正在凸显。

青海的清洁能源犹如三江之水,沿着现代电网流动,不仅点亮了三江源头,也为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奉献了一份光、一份热。

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升级

为了支持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坚持不懈以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建立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清洁能源大数据中心,进而基于“互联网+”共享理念,搭建能源科技、大数据、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在多能互补、新能源协调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为保障新能源消纳提供全面技术支撑,消纳水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青海的清洁能源分布广、时空互补性强,光与光、风与风、风与光、风光与水之间存在互补特性,能够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利用水电快速调节能力以及光热的储能作用,显著改善新能源发电品质,可以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外送。2017年8月17日,青海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研究通过专家组评审。这一旨在破解清洁能源如何实现多能互补的科研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基于大电网平台、大电源基地、大直流通道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理论构架下的实操性。“该项成果在新能源计算模型构建、多能互补电力规划和生产模拟方法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我国类似电源结构的省份用电保障与外送提供借鉴,也可为国际上类似电力问题解决提供范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给予高度评价。

2018年1月8日,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平台深度融合能源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为用户提供数据分析与挖掘、应用支撑、交易辅助等大数据服务。依托平台的功能应用,发电企业实现了电站远程控制管理和“无人值守”管理。如今,坐在新能源大数据园区宽敞明亮的集控中心里,通过大屏幕,即可实现对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新能源场站设备的在线管理。

“我们都从偏远的场站回到了坐落于省会西宁的集控中心办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对我们个人职业发展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园区入驻企业工作人员韩永甲对于大数据支撑下的工作方式转变赞赏有加。

保护三江源头自然生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青海视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国家电网自觉把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践于行动,结合青海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光伏扶贫、清洁取暖、“电能替代”等项目实施,开启了“大美青海”绿色低碳为引领的能源变革和生态发展之路。

玛多,距离青海省西宁市近500公里,素有千湖之县美誉,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中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那里的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草原气候,每年的供暖期长达11个月。由于远离一次能源基地,居民度冬只能依赖燃煤集中供暖、牛粪和散烧煤,不仅增加了大气污染,取暖效果也不好。

国家电网积极推动玛多清洁取暖示范县建设,编制完成“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规划,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11月,国内首个高寒高海拔清洁取暖项目在玛多建成投运。2018年1月,玛多县城全面实现清洁取暖。以此为示范,清洁取暖项目在三江源地区16个县全面推广实施,以清洁电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守护“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电网实践。

沿着万里黄河奔腾的足迹,在位于尖扎县黄河岸边的城上村,132户农牧民群众安装了电热炕。从烟熏火燎的传统土炕到干净方便的电热炕,改变的不仅是农牧区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消费理念,更昭示着全新的发展理念——“生态保护第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协调发展。

眼下在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昔日烧煤、烧牛粪、烧柴的冬季取暖模式正逐渐被使用电能所替代。截止到2018年8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全省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重点项目1939个,完成替代电量79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9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2万吨,助力了对青海碧水蓝天的呵护。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青海省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而三江源地区正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这里是全球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延伸,玉树联网、果洛联网、无电地区通电等重点工程相继建设投运,让地处偏远的农牧区群众实现了稳定用电,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进步,也助力了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由于三江源地区地形和环境特殊,输电线路沿途大部分为高原草甸地形,基本没有较高的乔木类植物,因此高出地面许多的输电铁塔很容易成为当地鸟类停留栖息和筑巢的首选。

据工作人员观测发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以大型鸟类居多,部分鸟类因高压电击等受到伤害或死亡。一方面,是输电线路因鸟类活动频繁跳闸,给高原电网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鸟类的伤亡减少,会造成草原鼠兔等物种快速繁殖,给草原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严重影响牧民们的正常放牧和生活。

为实现三江源头藏区人民、原生鸟类与新生电网和谐共处,国家电网在三江源地区大力实施“生命鸟巢”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结合输电线路鸟类活动档案,依托当地鸟类研究保护专业机构和单位的技术力量,为不同大小、习性的鸟类,合理安置人工鸟巢、搭建招鹰架,解决高原飞禽在电力线路杆塔停歇和筑巢问题。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在输电线路上加装改良版的防鸟针板,增加绝缘子数,实施配电线路绝缘化改造等举措,有效降低了鸟害跳闸现象,实现了由传统“驱鸟防鸟”为“引鸟护鸟”模式的转变,彰显了国家电网维护自然生态和谐的责任担当。

据统计,2015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输电线路沿线已累计安装招鹰架及人工鸟窝332个。其中,在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和玉树隆宝自然保护区内,现已分别有57个和75个鸟窝有鸟类在其中筑巢、孵化和哺育幼鸟。

“生命鸟巢”的成功应用,实现了高原鸟类栖息生存和种群良性发展,以及鸟类与草原鼠类的生物链平衡,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同时,也有效化解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输电线路安全运行间的矛盾,实现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绿色共存。

分享到:

关键字:青海电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