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俞 庆:能源互联网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8-06-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5月19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1500余位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电力公司、新能源项目单位、系统集成商等代表出席本次大会。

杭州数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庆在“能源互联网与多能互补专场”,发表了题为“能源互联网的理想与现实”的精彩演讲。

演讲内容如下:

俞庆: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之前在国网浙江公司做智能电网和电力营销相关的业务。现在辞职出来以后主要是做负荷侧和用户侧相关的能源互联网或者智能电网相关的应用。我更多的是站在负荷侧和用户侧的角度,更站在实用工程商业的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

介绍分三部分:一是能源技术的理想是什么,背后技术演化的思路是什么,跟传统电网的生产建设运营的思路有什么区别。二是未来电力市场化的环境下有什么样的机会。三是当下的现实,电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开放之前,企业如何来布局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的本质是计算、智能,人类对能量的利用是这样的环节。在这些环节当中,包含两个主要趋势:一是能量利用密度的提高,从最早的烧柴到烧碳到烧煤到烧油,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储能的能量利用密度、能量密度往下掉。原来汽车一箱油的能量密度和我们用同样体积的蓄电池电化学储能,能量的密度是下降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另外一条主线是能量利用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我个人觉得我们人类对于能量的利用,它的本质是能量有序的利用。有序意味着把能量和能源从高熵的状态向低熵的状态转化,熵的降低是负熵,熵的本质是计算,就是智能,这是我认为能源互联网信息化的本质。

智能的角度,能量系统智能化的水平,人的能量系统经过了上百万年的演化和进化的过程,已经是智能化水平很高的能量利用的系统。人本身有储能,人储能在人运动的时候有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和三次调频,电网二次调频是依赖于葡萄糖的功能,三次调频和电网的三次调频,从分钟到小时级的调频,人主要是依赖于燃烧蛋白质和脂肪。从这个角度上讲,人还有消化、传输和控制,跟我们的社会能量系统是有很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这张图最大的想表达的内容是我们社会的能量系统,不管是电网还是油气,本身是具有很大的智能化提升的空间在。

如果大家觉得看不清未来方向,个人比较倾向的是人体的能力力量是什么样的,集中式储能好还是分布式储能好?两种储能方式人都有,是集中式和分散式结合。大家发现没有,最近10年甚至最近5年,我们讲能源或者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也就是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公司,在10年前都没有听说过,最近几年不断出现。没有能源互联网和没有智能电网之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或者技术的发展是以10年、20年甚至几十年为周期迭代进化,到互联网阶段,这个行业的进化速度在加快,新的物种不断出现。我觉得这就很有意思,像互联网一样。能源互联网的本质是两种思维的碰撞,我不认为有哪种思维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只有更适合哪个行业或者某个场景。传统电网公司的思路是什么样?一种机械性思维,机械性思维的特点,对于市场未来的需求预测是可精确预测的,做电网规划,电网规划的第一步必然是做负荷预测,负荷预测不准,电网要么超前、要么滞后,必须依赖于计划预测的精确性,自顶向下。整个建设的生产和运行是具有高度的计划性,整个电网从生产建设到运行都依赖于计划。所以说从并网的角度看,做创新或者产品,它是逐渐演化的过程。但是能源互联网是生物性思维,更像是互联网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演化,面对的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未来在电力市场化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负荷的这种波动也是非常剧烈的。能源互联网要面对的是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和需求。所以说能源互联网的演化思路是多尺度、多层次的适应性演化,所以才会有基本的特征,动态的、柔性和涌现式。虚拟电厂是涌现式的控制,把多个负荷源和分布式的电源集合起来,呈现出了跟传统电厂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它是涌现式和自组织的方式。哪类能源互联网生存下来,是市场决定的,你的迭代速度和产品的适应性决定你的未来。

能源互联网我觉得对现有电力系统建设运营模式是具有颠覆性的,传统整个电力行业是一个倒三角形,也就是输电网做得特别强,中间是配电网,最下面是用电侧的管理。我们传统意义有这个说法,叫重输轻配不管用。当这个输电系统做得特别强,一有特高压,系统的复杂度就大大提高。它是利用主网的高可靠性来支撑下面负荷的不确定性,包括下面分布式的波动性也是靠大电网和配网的容量和可靠性进行支撑,这是我们现有电网对于分布式和负荷管理的思路。有了能源互联网以后,未来从倒三角形变成正三角形,也就是当用电侧高度灵活,比如负荷灵活,又有微电网和储能,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自己维持一段时间。这时候就不需要大网给我提供特别高的可靠性。比如99.9,最后一个9的可靠性用末端的灵活性来进行支撑。我就不需要你在大网上为99.99买单。这样从价格和成本上讲,可能更有优势一些。未来以各类能源设备物联为核心,末端的高度灵活性情况下,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就成为可能。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三角形的低端会变得特别灵活。

我们对能源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理解是互联网连接人和人,而能源互联网连接机器和机器,人不能直接利用电能,能源的生产者是机器、设备,能源的传输者是机器、设备,能源的消费者是机器和设备,能源互联网有两个关键特点:M2M、AI。真正在机器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会和能源互联网有比较深的融合。因为能源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机器网络。

前面讲的是理想状态的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的理解有两个层面的维度:1、技术维度,能源互联的网,向更智能演化的技术系统。前面这么多专家都讲的,微电网和源网荷储、自动负荷响应等等,都是技术层面来提高能源互联的智能性。2、能源互联网,借鉴互联网思维给我们在能源的生产交易和利用的过程带来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在商业意义上的能源互联网,比如分布式发电交易,售电侧的市场交易等等。在能源互联网在电力市场化的环境下,末端用能侧会有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所有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实的现货的电价下面,通过现货的价格来指导能源资源或者电力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在现货的价格下,我们的用户和投资商会自己测算,现货价格下是投储能更核算还是做需求响应更核算还是从大网买电更核算。没有现货价格的波动,在现有目录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法得到最清晰的体现。这是现货价格对储能根本性的意义。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主要环节,一是获取用户的入口,有各种方式获取用户的入口,比如说我们可以布局一些电源、布局一些配网,也可以在末端在负荷侧布局。有了这些入口以后,怎么样通过满足用户对能源使用的价值来形成流量。有各种各样的流量。最终一步是能源互联网要实现的是收益,通过这种流量来获得收益。所以说电费的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售电业务只是未来能源互联网未来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它有三个环节。现在没有电力市场化现货的市场,所以说收益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比较单一。未来有现货以后,收益模式可以做得更丰富。现在很多企业在布局这个入口,然后来开始发展电力的流量,有很多企业都在做。另外一方面,在未来的能源互联网的时代,市场的价格和市场的交易,这外面一圈,有零售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批发侧市场,里面一圈是技术互动,这两个圈层有更多的协调和协作。光强调技术不行,光强调市场互动也不行,要考虑两个层面之间的互动。

第三方面,回到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电力市场到底到什么样的阶段?中国的电力市场基本上是上世纪80年代的零售行业的市场,没有充分的市场化,也没有什么电子商务,要么就是供销社,要么就是百货大楼。大家考虑这些问题一定要很现实。这是我和一些朋友讨论的结果,在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价格体系下,我们如果把能源互联网看成珠穆朗玛峰去攀登,有两个方向攀登:一是相对平滑的南坡,二是相对陡峭的北坡,现在很多企业都是集中在北坡,在南坡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模式清晰的能源互联网业务不多,分布式光伏我们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但是分布式也有问题,光伏明年可能补贴会大幅度退坡等等。但是在北坡上有更多的企业尝试。说白了,很多企业都在熬,熬到现货市场起来,再熬3-5年,在这3-5年当中能不能活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很多做能源互联网,做储能、做分布式的企业都想做或者做能源或者能源互联网,无非是两个维度,一是有客户,在当地有很好的客户关系,有很好的服务能力,我有很好的市场资源,或者没有客户。第二个维度是要么有钱、要么没有钱,如果既有钱,又有客户,就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做综合能源服务、做资产投资、做金融链服务、产业链服务。国网、南网有钱又有客户,他们做综合能源服务。左上角没有太多客户,但是有钱、有资金渠道,比如五大发电集团,没有很强的客户营销能力,它想做,就可以做网侧的投资和电源投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发电企业在这样做。还有一类是有客户,我在当地能力比较强,但是没有特别多的钱。这个时候,你可以从客户端的服务开始做。

作为能源互联网企业都在抢占入口,入口无非是两个:一是资产端切入,包括我们现在讲的增量配电网,分布式光伏,还有一些电源的资产,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布局。很多企业把这些资产打包来进行布局,我既投配网,又布局一些电源点等等。第二个是客户,抢占这些企业,和企业建立比较早的信任关系,给企业提供相关的电力服务和能源服务。最终这两个入口会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得到融合,就是我们在电力批发、零售侧和需求侧有些服务。对于没有太强资金实力的本地化企业来讲,我个人觉得电力服务围绕着电力企业的需求来提供电力的服务还是最优化的入口,因为我们个人觉得负荷侧很多服务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1、不要期待能源互联网在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能源互联网70%的技术在今天已经有了;

2、很多企业会发现它的竞争对手会从你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比如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特斯拉会做储能,特斯拉会成为能源服务企业;

3、依靠补贴的行业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储能行业里面,我个人观点是不会有大份额的补贴出现;

4、做能源互联网要关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的现金流;

5、能源互联网、能源服务,是满热的市场,不可能指望它像互联网应用一样一下爆发,这种机会是没有的;

6、做好中长线的服务和投资的机会;

7、大家要关注两个市场,一是电力批发侧市场,二是电力零售侧市场,这两个市场是不同的玩法,比如说用户侧的储能大家要更多关注分布式市场化交易,分布式市场化交易很多规则和策略,和用户侧的储能是直接相关的,电力协助辅助服务是电力批发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商业机会。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互联网 第八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