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阳光电源打造SG80BF双面光伏组件专用逆变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3-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近两年“领跑者”计划的引导以及光伏产品的技术推进,高效组件不断突破创新,特别是双面组件技术发展迅速,获得行业广泛关注。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桥梁,一边是接收组件发出的直流电,另一边将转换的交流电输出到电网,而现有的逆变器是否满足双面组件的要求、逆变器与双面组件之间如何配合,成为了广泛热议的话题。

针对目前业内讨论比较热烈的双面组件,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电源”)经过需求调研分析和研发,精心构造了双面组件+双面逆变器+跟踪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于近期推出的业内首款双面逆变器SG80BF,引起业内强烈反响。

高“吞吐量”带动的高性能

双面组件由于背面增益,直流侧输出的电流高于常规组件,这就要求逆变器的直流侧接入端和交流侧输出端的吞吐能力更强。

简单来说,假设双面组件是一个“水龙头”,逆变器是两端畅通的“水管”,它的左端接入组件的直流侧,称之为A端口,右端是输出交流电并入电网的B端口。双面组件电流变大后意味着“水龙头”要比正常型号大很多,而逆变器的A端口的“水管”口径就需要加大,才能有能力接住并“吞”进更多的直流电。否则A端口两端型号不对称,就如大号水龙头接小水管一样,会出现限流问题,这会导致双面组件增加的电流被白白浪费。

“吞”进的越多,相应的“吐”出来的也要越多。在这里,“吞”的能力是逆变器直流侧的接入功率能力,“吐”的能力则是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能力。若A端口输入的功率增大,但逆变器B端口口径没有相应加大,就如“水管”两端口径大小不一,增加的功率也就是“水流”会与最小的口径一样小,电力送不出去,就会被损失掉。只有整体“水管”一样粗细,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将增加的功率全部输送到电网上。

双面组件直流侧输出电流高于常规组件,根据双面组件厂家提供的I类资源光照区格尔木的仿真和测试结果,背面增益30%的情况下,输出电流峰值为11.75安,这就要求逆变器直流侧输入电流提高,综合现有部分组件厂家实际测试数据,阳光电源推出的双面逆变器SG80BF直流侧每串输入电流提升至12.5安,以满足双面组件电流增加的需求。

另外,根据地面反射情况的不同,双面组件背面一般能提高5%~30%左右的发电量,因此双面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也需要进行特殊设计。

SG80BF额定功率为80千瓦,在45摄氏度的环境下,可实现1.3倍额定功率持续输出,即逆变器交流侧最大输出功率为104千瓦。这种较强的吞吐能力,不仅能匹配双面组件,还可以为跟踪系统提供双冗余稳定可靠的电源。

不考虑直流损耗,标准辐照度下,一台SG80BF双面逆变器,配置80千瓦组件,考虑30%的背面发电增益的情况下,逆变器可以正常工作,并且全功率输出。实际设计中可以综合考虑系统直流侧损耗、光照条件及不同背面增益等因素进行灵活配置。

此外,针对双面组件弱光高效的特点,SG80BF通过优化系统软硬件设计,提升弱光下低功率段的转换效率,并且启动早、关机晚,让双面组件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有效提升阴雨天及早晚时段的发电量。

并且SG80BF采用智能风扇散热,避免高温降额带来的发电量损失,同时逆变器内部器件温升更低,运行更可靠。

创新设计满足多种方案需求

按照LCOE最低的系统设计原则, 推荐SG80BF采用2500千瓦子阵容量。逆变器交流输出侧可以直接连变压器,省去交流汇流箱,同时集成跟踪系统双冗余供电以及通讯接口,采用PLC通讯,最大化降低系统投资,集成组件IV曲线在线扫描功能,快速定位发电异常组串,最大化提升系统收益。

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资源区、不同地面反射情况产生的不同背面增益,系统设计方案有所不同。按照310瓦组件,背面增益设为25%的同等条件下一类光照资源地区每台逆变器配置9串,超配系数为1.12;二、三、四类资源区每台逆变器则配置10串,超配系数为1.24;每串配置块数与每单元逆变器配置台数保持不变。

SG80BF直流侧单串输入电流提升至12.5安,交流侧长期1.3倍额定功率持续输出,轻载高效,可以完美匹配目前双面组件的发电需求。系统方案设计时,子阵容量推荐2500千瓦,在双面组件背面增益为10%~30%的情况下,逆变器可以根据光照情况和不同背面增益情况进行灵活配置。

作为逆变技术实力派,阳光电源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助力客户打造“领跑者”标杆电站,诠释着“领跑者”的内涵。

分享到:

关键字:阳光电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