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削峰填谷,杉杉储能的电力“乾坤大挪移”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杉杉通 发布时间:2017-12-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7月11日,杉杉首个储能项目在北京落地,正式并网运行。

截至目前,杉杉储能已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多个地区签署多个调峰储能项目,服务客户行业类别包括酒店、电子、纺织、商场等多种业态。

一直以来,电力都是极难被储存的。电能一旦产生,就需要将几乎所有电能在电网传输允许的条件下,输送到用电设备处消耗掉。

高峰期用电集中,电力供不应求,经常带来各种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停电,企业限电停产损失难以估算;平谷期用电少,电力供过于求,往往又造成电力的闲置和浪费。

为此,国家通过执行“峰谷电价”,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略。

既然峰段用电贵、谷段用电便宜,那么如果我们能将便宜时段的电,留着在昂贵时段用就好了。

杉杉能源管理公司,做的正是这样电力“乾坤大挪移”的事儿。

发挥上游优势,进入电力储能市场

2016年12月,杉杉发挥自身在锂电池材料的领导者地位和Pack模组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启动杉杉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化项目,成立江苏杉杉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在江苏、北京等地陆续开展园区的大型削峰填谷储能项目以及售电业务。

杉杉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储能”),依托杉杉股份在锂电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优势,以及自身在智能微电网和储能应用领域的优势,以杉杉储能系统为切入点,为工商业用户提供能源服务。

杉杉储能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过开发昼夜调峰储能应用市场,为电力用户提供夜间存储低价电力、高峰放电减少高价电力消耗的能源服务,帮助用户节约整体电费,为发电和电网企业提供巨量的电能调节能力。

研发技术先行,掌握核心竞争力

储能系统由锂电池、模组、支架、温度智能控制、快速安防装置、高效率能源转换装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及外部防护装集装箱或储能房间等组成。杉杉储能在其中核心领域已形成了令行业瞩目的技术优势。

能源管理系统是储能和微网智能控制的“大脑”,可降低区域电网故障率,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缩短储能微网项目投资回报期。杉杉自主开发的能源管理系统和能源优化平台,在储能投资广泛分布至工商业企业中。达到一定规模时,可对能源存储能力进行智能化充放电能力聚合,提供电压、频率、传输、备用等多个能源辅助服务,扩大自身盈利点,满足发电和电网稳定、高效、低碳的运行需求,真正意义上形成能源互联网!

在储能模组和系统整合过程中,杉杉储能技术团队充分考虑应用场景的最佳匹配,定制化的模组和储能柜可充分利用地下室、停车场和地面绿化空间,减少对场地资源的占用,相对铅碳电池储能系统,占地和楼面承重减少30%以上;同时采用高性价比、具有特色的储能设计,系统成本较市场水平降低10%。

在核心储能单元锂电池中,杉杉储能向储能电池中导入杉杉自主研发的核心材料,并在积累运行环境和电池性能反馈大数据之后,与核心材料研发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同。根据终端储能需求特性,综合考虑充放电功率、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成本等各项核心性能针对性更强的核心材料,精确地满足不同储能场景的需求,整合关键材料、系统设计、数据平台、能源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形成杉杉能源管理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退役汽车动力电池的再集成将成为杉杉能源管理发挥自身对于应用需求定制化集成和电池管理技术的广阔市场。通过将梯次汽车动力电池的检测分析,集合电池管理、安全防护设备,将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再集成为工商业储能系统,将其储能能力最大化发挥,将大大加快新能源汽车摆脱补贴依赖,走向全面市场化,推动汽车电池推广。同时,积累大量含有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元素的锂电系统,通过内外部电池破碎拆解合作方,降低对外部矿山资源的依赖,缓解了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产业链压力。

2017年7月11日,杉杉首个储能项目在北京落地,正式并网运行。同时,杉杉储能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多个地区签署多个调峰储能项目,服务客户行业类别包括酒店、电子、纺织、商场等多种业态。

“电力需求无处不在,因此,只要电力负荷曲线、安装场地及峰谷电价等级符合要求,各类工商业用户均能成为杉杉能源管理的客户。”杉杉能源管理公司董事长姚罡如是说。

分享到:

关键字:杉杉储能 削峰填谷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