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美国A123危局源自电池技术不成熟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锂电联盟 发布时间:2012-09-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01年初,一位26岁的委内瑞拉企业家叩响了麻省理工大学科学与工程学教授蒋业明(Yet-Ming Chiang)办公室的门,于是一家依靠纳米技术建立的新型电池公司就此拉开序幕。
 
    这位企业家就是后来麻省理工大学商业研究顾问里克•福勒普(Ric Fulop),他被蒋的自组织电池概念吸引慕名而来。彼时,福勒普一直想成立一家电池公司。
 
    蒋业明虽在1980年代末组建过公司,不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纳米材料及现代陶瓷技术化学成分的研究。他曾在2001年初发现了一个可能改变电池制造的变革方法,确切地说是胶体表面力,这种力可将电池里的正负极颗粒自动按照正负极分组。
 
    在此之前,这位华裔科学家曾与自己的好朋友、康奈尔大学博士巴特•瑞利(Bart Riley)分享了自组电池的概念,两位“智库”认为可以在这一概念基础上成立一家公司,但却不知如何来推进。这时,里克•福勒普“毛遂自荐”地出现了。
 
    2001年7月,蒋业明、里克•福勒普和巴特·瑞利聚到了一起,很快讨论出他们在这家公司各自扮演的角色——福勒普负责募集资金并担当管理者,蒋业明主要负责技术,瑞利则是工程师。
 
    有了初步设想,紧接下来的就是募集资金。三个人准备了一份20页的PPT做陈述说明,同时还为蒋业明在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发现的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并从实验室里带出了0.5克的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2001年年底,蒋接受了美国能源部的游说,几个月后,公司收到了政府1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纳米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创新研究经费,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可执照也下来了,一切都在按既定的发展路线进行。
 
    在又雇用了一名麻省理工理科硕士后,2002年,A123公司,这家最初只有4个人的公司,在波士顿大学的光电子企业加速器中心宣告成立,它的名字来源于用于计算自组织电池中控制纳米颗粒游动力量的公式。
 
    无心插柳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人,A123公司也不例外。为了找到首批15名员工,他们进行了500个电话面试。A123要找的主要是技术人才,但复合型人才更对他们的胃口。
 
    2002年4月,大卫•维欧(David Vieau )加盟A123公司,成为公司CEO,距离公司首轮募集资金结束刚刚3个月,维欧曾在美国电力转换公司工作了9年,具有极强的领导力。
 
    到这一年年底,A123公司账上就已经募集到830万美元的资金,它们主要来自North Bridge Venture、红杉创投等公司,最大投资方North Bridge Venture的合作伙伴Jeff McCarthy后来成为公司董事会的成员。
 
    4个月后,摩托罗拉及美国高盛公司被这一新型电池的前景所吸引,于是,又有400万美元的投资砸向了这家被广泛看好的公司。摩托罗拉后来成为A123公司的客户,而高盛目前的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也是A123公司成员。
 
    不过临近2002年年底的时候,A123公司出现了问题,并且是个很大的问题——原先制定的自组电池技术并不能够很好地工作,利用这一技术生产出来的电池耐用时长相比普通电池,要少得多。看起来,商业化的自组电池离现实还非常遥远,连蒋业明也表示,这一技术还不是很完善。
 
    幸好当时从麻省理工学院带出的那0.5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发挥了作用。由于得到美国能源部的拨款,A123公司得以开始对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研究。麻省理工的新研究也表明这一材料在早期测试中可以产生惊人的高能量密度。
 
    瑞利曾对外表示在这段时间内,一份学术报纸公布了电池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不少公司纷纷对这一材料表示出兴趣,这样的情况将A123公司推到了十字路口,“一家公司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往往专注于一件事,而我们当时不得不将目光同时放在两件事情上。”瑞利说。
 
    磷酸铁锂看似更有前途并可能更快实现量产,尽管它不像自组电池技术那样具有创新性。不过管理团队认为如果同时进行两件事,反而会延缓每件事情的发展。因此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小团队主攻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证实其量产的可能性。
 
    很快,这种预测被证实了,A123公司也最终决定将原有自组电池技术束之高阁,主攻磷酸铁锂纳米电池。
 
    成功入行
 
    这个举措的确很大胆,不过最终结果十分喜人。这一材料被证明十分稳定并且安全,其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池的10倍,能量密度是普通电池的两倍。
 
    不过蒋业明很快有些沮丧,因为市场对于轻质、紧凑的电池组需求并不是很大,彼时,新能源汽车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过一家专注于电力工具的公司百得帮助了他们,这家正在悄悄进行新一代无绳工具开发的企业,发现磷酸铁锂电池是最好的选择。
 
    时间很快指向2005年。这一年,A123公司与百得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得伟电动工具品牌提供电池,之后又成功打败日本电池供应商成为百得工具的电池供应商。这标志着A123公司成功进入电池生产领域。
 
    2006年12月,美国能源部与美国先进电池联盟共同给了A123公司一个价值1500万美元的开发合同,即优化其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为混合动力车型提供电池设备。这个联盟的成员即底特律三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BAE系统公司也表示从2008年开始将A123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作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配在2008款戴姆勒Orion VII混动公交车上。2009年9月7日,超过3000台这样的公交车处于服役中。
 
    2008年3月5日,通用电气、A123公司及挪威电动车制造商Think Global三家公司建立了推动全球交通工具电气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前者投资2000万美元用于帮助A123公司生产Think电动车所需要的电池。
 
    A123公司与Think Global同时签订了商务供应协定。他们的合作关系曾于第78届日内瓦国际车展对外公布。这年5月,美国先进电动车联盟与美国能源部授予该公司125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发展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
 
    一落千丈
 
    曾经一度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A123公司似乎从来没缺过钱。
 
    2009年1月,A123公司向美国能源部申请了先机技术汽车生产贷款项目贷款,贷款额为184万美元,用于支持新锂离子电池厂的建立,第一个新工厂位于靠近底特律的密歇根州南部。这一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年初,A123公司预估这一项目其可以贷款到2330万美元。
 
    3个月后,克莱斯勒对外宣布表示与A123公司签订了为其ENVI电动车供应电池的合同。虽然这一项目于2009年11月停止,但这年8月,A123就收到了美国能源部先进技术汽车生产贷款项目拨付的2.49亿美元,用于建设利沃尼亚工厂及罗慕路斯工厂。
 
    而此前它已经收到了密歇根经济开发公司1.25亿美元的税务减免拨款,并从州政府那里还拿到了1000万美元。
 
    2009年9月,A123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募集到3.8亿美元资金。凭借强大的资本运作和市场推广,快速超越老牌电池企业,市值一度高达26亿美元。
 
    之后,A123公司开始把触角伸向中国,这一年的12月,它与上汽成立了合资公司。这家公司是首家中国汽车制造商与非中国电池供应商成立的合资公司。在这家名为上海先进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的企业里,上汽持有51%股份,A123公司持有49%股份。这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产品适用于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重型卡车及客车。
 
    随后,它的扩张脚步不停,先后在中国市场成立了6家公司。
 
    2010年9月,A123公司北美最大的工厂——利沃尼亚工厂开业。当这家工厂开足马力启动全部产能生产时,预计每年可为3万台电动车提供电池组。
 
    第二年3月,A123公司又收到了美国能源部及美国先进电池联盟的第三张合同,合同额为800万美元,目的是帮助A123公司生产用于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用于满足美国先进电池联盟对于油电混合动力车型低能量存储系统的目标。
 
    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被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盛赞为“企业、政府、学术界完美合作典范”的企业,似乎在瞬间一落千丈。
 
    2008年,公司净亏损8050万美元,2009年净亏损8580万美元,2010年净亏损为1.526亿美元,2011年净亏损为2.577亿美元,2012年第二季度亏损高达8300万美元,毛利率降至44%,为此它在7月公开表示,只剩下维持五个月生产的现金流。
 
    有评论认为,A123公司自身过快的烧钱速度是导致其巨亏的根本原因,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公司电池技术的成熟度不够(2012年4月一场问题电池召回导致A123公司的股票今年以来下降了71%),全球电动车市场成熟度不够是其面临危局的最根本原因,这也因此导致了一场中美公司之间正在展开的并购“大戏”。
分享到:

关键字:美国 A123 危局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