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4月24-2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苏州香格里拉酒店圆满召开,来自中、美、英、德、澳、日、韩等国家的1400余位嘉宾到场参会。大会共邀请140余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产业热点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精彩演讲,中国储能网将向读者传递本次大会最具价值的声音。
4月26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与浙商证券联合主办储能与新能源投融资专场论坛。演讲嘉宾中,来自青域资本的鲁志恺认为,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趋势判断是第一要务。
浙商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郑丹丹
郑丹丹:各位来宾,早安。欢迎来到2017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储能与新能源投融资专场论坛。我是来自浙商证券的郑丹丹。感谢主办方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厚爱与支持,去年我们团队就承办了投融资论坛,今年继续联合主办这个论坛,深感荣幸。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带给大家收获!
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来自青域资本的鲁志恺先生。青域资本在新能源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与投资经验,成功地投资了德朗能动力和时空电动汽车等优质企业,时空电动汽车的一些资产将被群兴玩具收购以实现上市,接下来把时间交给鲁志恺先生。
青域资本投资总监鲁志恺
鲁志恺:很感谢郑总邀请我们青域来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汇报。
时空其实是在做部分的资产证券化,准备把它的PACK业务装到群兴玩具当中去,之后的资本运作需要视其业务发展和未来资本市场做综合判断而定。
简单介绍一下青域。我们是一家专注在生态环境领域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能效管理和清洁能源。因为新能源汽车是能源清洁利用的重要领域,所以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板块。我们长期坚持以研究为导向的投资方法论,我们只有把产业的趋势、周期和产业生态研究清楚之后,才会出手。一旦出手,我们往往会在企业当中持有比较高的股比,并且会在这个产业当中持续投入。
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我们从06年就开始关注这个产业,直到2013年出手投资第一家企业——时空电动,随后布局了伯坦工程和德朗能。至此,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能源补充到整车的改造,到核心零部件,到整车的销售运营,已完成了初步的布局。这三家企业在我们投资之后发展都还不错,即便在2016年产业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它们的合计收入也有几十亿元,青域在这三家企业当中也收获了超过8倍的投资回报。
接下来我就结合我们的投资,从趋势、周期和产业生态三个维度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是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的。
首先,我们拿到一个产业,一定会先对它做趋势的判断,看看这个产业的大方向到底是不是对的,以及这个产业到底能够走多远。从大方向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认为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了,因为不管是中国65%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还是22.2%的传统燃油车PM2.5的贡献值,还是十万亿的汽车产业GDP拉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一定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个产业能够走多远?虽然说从国家下决心要干新能源汽车这个事情到现在已经有16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不到2%的渗透率,还是以“三大电、六小电”(编者注:分别为电机、电池、电控,以及DC-DC、车载充电机、高压配电箱、EPS、空调、PTC)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成熟度,我们都认为整个产业至少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期结构性机会。因此,我们会在这个产业做饱和供给并长期投入。
当然做趋势判断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坚定我们的投资信念。正是由于这份投资信念,我们才在市场低谷期投资了当时可能并不被主流机构看好的时空电动。在我们投资之后,时空电动依托它的模式创新,迅速地成长为一家“独角兽”公司,也一举奠定了我们青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因此,我们认为,作为一家以研究为导向的投资机构,趋势判断一定是第一要务!
做完了趋势判断,接下来就需要对产业进行周期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国所有产业都具有周期性,即便像消费这样的领域。因为中国的投资具有周期性,使得像消费这样原本不具有周期性的产业,也具有了周期性的特质。所以,对于青域而言,就需要对产业进行周期性的分析,找到真正在基金存续期当中合适的投入窗口期。
根据我们观察,生态环境是受政策影响非常大的领域,每次产业的发展都跟其背后推动的政策密切相关,而且根据我们的梳理,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研究论证、示范应用和市场导入三个阶段,而合适的投资窗口期,一般会在导入期之后,这背后其实也涉及到了需要等待人才、技术、产业配套、政策等外部要素的成熟。
接下来,再简单回顾一下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中央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关注到了新能源汽车,但直到2001年的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发布,才表明国家下真正决心要来搞新能源汽车这个事。在这之后到了2013年整个市场被真正激活前,我们认为产业有两波明显的社会投资的热潮,它背后也有相关的推动政策。
比如说,第一次是在2003年,推动政策就是863计划。但是因为当时的计划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并没有特别的实操性,导致了产业开始是持观望的态度。直到2003年政府真金白银掏出钱来之后,社会资本才实质性进入,代表事件包括比亚迪收购秦川、复星入股神力布局燃料电池等。
第二波投资热潮出现在2009年,背后推动的政策是以“十城千辆”为代表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由于这次的政策力度较以往大,而且相对直接,所以社会资本迅速做出反应,标志性事件包括:多款纯电动汽车研制成功,电网公司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等等。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波投资热潮在它上升之后便迅速回落,究其核心原因,我们认为,整个市场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启动起来。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全链其实并不赚钱,仍然是做一台亏一台的局面,市场并没有被有效激活。
我们认为,真正的投资窗口期是在2013年。因为2012年整个补贴目录到期,新一轮的补贴政策足足迟了9个月零13天,当时整个产业处在一个非常黯淡的时期,很多企业都开始怀疑中国到底要不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从而使得行业的整体估值比较低。而正是因为我们之前有了明确的趋势判断,我们笃定国家一定会继续大力发展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而且根据我们对于国家补贴资金规模的梳理,从“八五”、“九五”期间几个亿的规模,到“十五”、“十一五”期间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国家一定会推出更大力度的补贴政策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果不其然,在我们投资时空没多久,新一轮的补贴政策就出台了。这次政策较以往很大的区别是,直接把钱给了车企,并且用了更加积极的政策推动了这个产业,从而真正激活了整个市场。随着在2014年、2015年产业政策的全面推进,推动了产业每年超过300%的爆发性增长。
但是,在这个爆发性增长背后,我们其实是有冷静思考的。基于我们多年对于生态环境领域投资的观察,我们发现,每次产业经历暴涨之后,一定会出现一个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可能与政策有关也可能与产能有关。我们原来判断,产业的调整可能会出现2017年,但是因为补贴的因素,产业政策调整早了一年。站在当下的时点,我们认为,现在整个产业从原来依托补贴的萌芽期进入到了正面竞争的成长期,现在其实是产业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如果先期能够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竞争要素的企业、地区,就能够快速地形成领先优势,马太效应会非常的明显。
另一方面,站在投资的角度来说,不论是政策稳定性还是风险收益比,以及整个产业可承载的资金规模,我们都认为现在是一个规模资本进入,做战略布局的合适窗口期,因此青域也会在今年发起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项基金,依托我们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已经建立的生态,在整个产业做更深入的战略布局。
除了对于整个产业进行周期分析之外,对于每个细分领域也需要做它的周期性分析,因为今天的大会主题正好是储能,就以动力电池后市场为例,跟大家简单做一个汇报。
动力电池后市场严格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是梯次利用,第二是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因为现在的电池本身品类非常多,而且寿命预测是一个难点,导致成组成本比较高。梯次利用这个市场什么时候可以启动,还是有待论证的。再生利用这个市场,我们认为2019年就可能是一个市场的启动期,合适的投资窗口期会在2018年。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整个产业的发展。从技术角度来说,根据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专利梳理,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企业级的商业研究起步于2007年,当时比亚迪、邦普已经发布了在相关领域的专利。企业真正大规模地发布专利,是在2010年到2012年这个区间。到了2013年,我们认为主流的技术已经初步成型。在接下来几年中,专利开始逐渐延伸到了细分领域,比如放电、拆解、电解液回收,等等,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处置的全过程。至此,我们认为整个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技术已经初步成熟。
再来看一下政策的时间线。早在2012年电动汽车产业规划里,国家就已经提到动力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而真正一个专属的政策,是在去年1月份发布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这就代表整个产业已经正式启动。到了今年2月份和3月份,陆续出台的《再生资源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业节能与利用工作要点》,正式提出了要在动力电池后市场进行试点示范。我们认为,这标志着这个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示范应用的阶段,接下来整个的产业导入期会很短,主要因为需求会倒逼整个市场快速启动。
根据我们测算,到2019年,整个产业的动力电池退役淘汰量可能会达到25万吨的规模,按照目前整个市场的处置能力,届时供不应求的局面很有可能出现。综合来说,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技术论证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正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在经历短暂的导入期之后,市场合适的窗口期可能出现在2018年。
在完成周期分析、找到了合适的投资窗口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于整个产业进行一个产业链的分析,或者说生态的剖析,找到真正合适的投资节点。如果我们把新能源汽车产业跟传统汽车产业做一个对标,可以简单地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划分为能源供应、整车与零部件、应用与系统,以及销售和推广。不一样的就是:在能源供应环境,把加油站换成了充换电网络,把传统车“三大件、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编者注:分别为发动机、底盘、变速箱,配气机构和曲柄连杆机构,以及启动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供给系统)换成了“三大电、六小电”,其他我们认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2013年之前,之所以我们没有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因为我们认为,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说,当时并没有一个底层架构;从制造的角度来说,当时也没有成型的技术体系,使得主机厂、互联网造车企业并没有办法进行规模化制造,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没有很好地形成,而且使整个产业制造环节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市场没有办法真正地启动起来。
等到我们遇到了时空之后,心中的部分疑虑才得以消除。时空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了整个产业的枷锁,并且有效地激活了这个市场。比如,时空在能源供应方面提出了“车电分离、里程计费、充换结合、同城同网”的商业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在补贴退坡甚至取消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寿命到期之后出现一笔巨大的电池更换费用,可能没有人买单的尴尬局面。因为,在现在整个电池的价格水平之下,让消费者自己掏这笔钱来更换电池是不现实的,虽然主机厂对电池是有质保的,但是让他们直接承担这个成本压力也是很大的。而换电模式将车和电池分开,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的公里数来支付移动成本(这个移动成本包括了电费、服务费和电池成本),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刚才说的这些矛盾。
当然,关于换电模式也有不同声音,比如说,其鼻祖以色列的Better Place已经挂掉了。另外,标准由谁制订,各方利益如何平衡,都是它发展的障碍。但是我们认为,在高频车高速增长的现阶段,每次一到两个小时的充电时间,无法很好地满足高频车一天一到两次能源补充的需求,在这方面换电模式就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在去年(2016年)的7月12号,由中国牵头,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换电系统国际标准的导则就出台了,这对于整个换电模式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同时,北汽、力帆也加入了换电阵营。北汽明确表示,今年要建成200个换电站;而力帆则依托换电模式,使旗下盼达分时租赁在杭州单城已经实现了盈利。
整个换电模式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对于电池寿命的保护,减小对于电网负荷的冲击,同时因为换电模式本身是使用统一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电池系统,那就会使整个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变得相对容易,使回收配组变得比较简单,最终使各环节的成本得以降低。
当然时空还有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图谱,不再做进一步介绍。
投资完时空之后,我们往上游进行布局,第一个是伯坦,目前是一家核心系统供应商,未来会逐渐转型成为一个基于云端的分布式整车制造的平台级公司。如果为时空贴一个“模式创新”的标签,那么伯坦的标签就是“技术突破”。现在,伯坦名下已有超过一百项专利,大家如果有兴趣去查一下今年三期推广目录的话,可以发现,配套伯坦系统的车型,性能方面比其他同类车型要高出一大截的。之所以我们要投资伯坦,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整个产业链缺少一个好的核心技术供应方,这时,主机厂也好,互联网造车企业也好,就很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就会很高。
再之后,我们又往上游布局了一个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离子电芯的制造企业——德朗能动力。这次我们是依托生态的力量,与时空做了联合投资,这样的话,我们给企业带去钱的同时,也给企业带去了市场。因为时空本身下面就有一个PACK板块,从而使得在当时行业整体估值已经较高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企业。而在我们联合投资完成之后,企业就迅速启动了高速产线的建设计划。这条产线,不论是从能量密度、生产速度,还是成品率角度上来说,我们认为都是现阶段国内最领先的产线之一,跟日韩也处于同一水平。
至此,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从能源供应到整车改造和核心零部件,以及运营推广,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布局,而这种布局的路线其实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路径,这归功于我们多年对于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经验。因为,这种布局的路径更为高效,同时风险会相对更低。我们新的基金也会沿着这条路径自下而上地对整个产业做更深入、更广泛的布局,我们会先在下游进行卡位,反哺上游的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规模化的应用场景,以及产品和技术快速迭代的机会,最终打通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体系,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郑丹丹:非常感谢高颜值的鲁志恺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大家有没有问题要和鲁志恺先生互动的?
提问:你们认为,储能这块有没有投资的价值?你们对储能的EMC管理这块有没有投资意向?
鲁志恺:对于储能产业,我们非常关注,它是我们的重点板块之一。我们其实已经投资了一家储能公司,偏技术的,在工业储能领域的。我们认为,从产业投资角度来说,储能可以分为运营端、EPC、上游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如果投运营端的市场,是不成熟的,刚才吴总(编者注:吴辉,工信部旗下赛迪顾问研究总监)也提到可能要到2020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