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动力电池产业应拒作“泥足巨人”

作者:张忠岳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笔者第一次听到用“泥足巨人”来警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在今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生产能力的扩张是相对容易的,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是十分艰难的。但是,中国的企业不能再走技术空心化的道路了,因为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泥足巨人’。”

一个“变天记”,何尝不说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正面临着成为“泥足巨人”的风险?市场上窜下跳,企业猝不及防;政策多次变化,行业无所适从。产业整合开始之后,种种弱点暴露无遗。如果不积极寻求改变,“泥足巨人”的警示即会成真。

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总量为14.2GWh,前四批电池目录的企业总产能37GWh。从动力电池出货量和产能对比来看,动力电池已经整体产能过剩,其中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整个产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核心技术缺失、低端产能过剩。

拒做“泥足巨人”,动力电池产业的整合迫在眉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谁都不愿重蹈覆辙,谁都知道要想改变现状,应该狠抓技术创新,研发优质产品,形成优质产能。但是,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在模仿抄袭的风气中、在地方保护的温室里,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十足的动力和玉汝于成的精神去“十年磨一剑”。

难能可贵的是,在数量庞大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存在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创新型企业,以及在产业“深耕”多年现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的企业。这些企业才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做强的主力军。在技术储备先天不足和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的不利条件下,何以发现危机中的机遇?

首先,应抓住市场和创新的导向作用。随着补贴政策退坡,一股倒逼式的正能量正在逐渐形成,补贴导向将让位于市场和创新导向,投机主义者的劣势将会暴露,而创新型企业的优势将会显现,正所谓:良币驱逐劣币。

其次,在电池产业“深耕”多年的企业,要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市场经验和资金优势,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再消化,坚持“全球化人才引进”和“全球化研发布局”,加快掌握核心技术的速度。

“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能站住脚的,将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这是陈清泰在今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的另外一个观点。笔者认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就需要培育这样的好企业。机遇就在眼前,动力电池强,则新能源汽车产业强。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