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储能项目并网与调度 返回

回款难!部分动力电池及材料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网 发布时间:2016-10-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对于当前的动力电池和材料企业而言,能够继续回款的客户都是“真爱”。

据了解,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迟迟未下发,导致整车企业资金流紧张,锂电产业链上游企业回款困难的情况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还出现了账期进一步延长的现象。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大批电池企业在生产采购、产能扩充、市场开拓、研发投入、设备升级等方面的行为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同时,部分电池企业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可能性较小,甚至继续生存都成难题。

部分动力电池企业苦等资金解救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1-9月国内实现新能源汽车生产30.2万辆,销售28.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3.0%和100.6%。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并未改善当前动力电池企业的经营困境。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回款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电池企业依然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

“目前整车企业给电池供应商的回款相比之前已略有好转但变化不大。整体来看,锂电产业供应链的回款情况依然不乐观。”南京金龙产品总监黄福良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家补贴至今仍未下发,加上受骗补调查和国家对不良贷款的监管趋严,导致银行对车企贷款收紧,整车企业的资金压力依然非常大。

一方面,2015年的国家补贴资金和2016年的预拨付资金尚未下发,销售车辆的补贴金额均由车企自行垫资,从而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

根据宇通客车(600066)、中通客车(000957)、安凯客车(000868)等的业绩报告来看,几大客车集团的应收账款持续高企,甚至有企业现金流显示为负数。这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后续的产量规划都带来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9月份财政部公布骗补名单,以及对多家涉及骗补的整车企业做出收回补贴和取消补贴资格的严厉处罚,这对资金链本就吃紧的新能源车企更是雪上加霜。

很明显,在国家补贴仍未落地之前,动力电池企业回款困难的情况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转变。

“相比于前几个月客户明确告知无法回款,近期公司的客户已经开始分批次回款但金额都不大,实际作用比较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回款困难已经严重拖累了公司的发展规划,目前只能等待资金尽快到位以解公司燃眉之急。

“公司今年的回款情况比较良好,因为公司几个主要大客户的实力和回款能力都比较有保障。”中航锂电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张永龙表示,目前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货量开始出现增长,但整个行业的回款情况却没有明显好转,都在等待补贴的最终落地。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第四季度补贴问题还未解决,可能有部分电池企业将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车企会开始对电池供应商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等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梳理,对优质供应商进行筛选。那些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方面都有能力的供应商将会脱颖而出。

部分材料企业第四季度冲量压力大

尽管国家补贴至今仍未下发,企业的回款情况也没有大幅好转,但上游锂电企业仍然感受到了来自下游市场的需求增长,为第四季度冲量做各方面准备。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动力电池和锂电材料企业开始做库存,提升产能利用率。一部分是为了完成之前未交付给客户的订单,另一部分则是为准备在第四季度冲量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目前公司的正极材料产能已经满负荷生产,同时正在加快产能扩充项目建设。”国内一家大型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高层对记者表示,公司几个大型客户的正极材料需求量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磷酸铁锂的需求量上升更为明显。

“现在正极材料企业开始冲量出货了,我们的出货量也在增加。”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积刚认为,目前行业内的态度是,不管补贴何时下发,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不会变。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也比较有信心,很多锂电企业的生产都开始转入正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碳酸锂等锂电材料领域。加上第四季度为传统的销售旺季,材料企业的销售业绩将会迎来一个增长高潮。

“我们客户的经营情况比较正常,公司的回款情况也比较良好。”湖南星城石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涛指出,负极材料行业格局相对稳定但竞争却依然激烈,市场高度集中导致具有实力大型负极材料企业将占据更多竞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材料企业而言,有望在第四季度出现业绩大幅增长的情况,但仍有很多材料企业面临着回款困难、竞争加剧等诸多压力。

“电池企业基本上都采用银行承兑的方式回款,期限长达半年甚至一年。与此同时,正极材料企业在采购碳酸锂依然需要现款支付,并且又开始涨价了,因此企业在第四季度的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一位正极材料企业高层如是说。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