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3年,产销量数据一直不尽人意,然而今年出现了不一样的景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8522辆,销售38163辆,同比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其中,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8047辆,同比增长833%;销量更是高达9145辆,较8月4041辆实现了翻倍增长。
笔者以为,近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主要得益于此前陆续出台的利好政策形成的叠加效应。
首先是破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一直以来,地方保护主义极大地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在政策大框架之下,各地相继出台形形色色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以及地方补贴标准和相关细则,形成了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政策。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特别提到要统一新能源汽车标准和目录,以及放宽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格,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地方保护主义这道障碍,使得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加顺畅。
其次是在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上,让消费者真正得到了实惠。推广道路畅通后,还需要消费者愿意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囿于技术瓶颈,新能源汽车价格一直较高,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为此,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下发《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也极大鼓舞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这项鼓励政策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好处呢?不妨以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大的比亚迪“秦”为例进行分析。免征车辆购置税,消费者可以节省1万多元,加上中央和地方1:1的两级补贴,消费者可以节省6.65万元。如此算下来,消费者购买的价格仅为14万元,与传统汽车价格相差不大。仅从价格上对比,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果再算上诸如上海高昂的牌照费、北京传统汽车限购摇号的时间成本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这算是购买过程给消费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再次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中。价格的短板补齐了,使用的方便性也必须考虑到。如果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后,找不到可以充电的地方,同样会影响其购买积极性。以往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观望和充电市场的垄断,导致充电桩建设迟迟落后于需求。《意见》第十条提到,要加快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回收等服务领域。这一规定的出台打破了充电桩建设的垄断,加快了建设速度。从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和网络拓展,到要求小区物业配建充电桩,各城市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以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当然,尽管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大环境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消费者教育即是其中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有较大差别,普及率也低,所以很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据笔者了解,有的消费者担心电动汽车有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害;还有的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方面的知识极为欠缺,大多数人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因此,让消费者全面了解新能源汽车,打消疑虑,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也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消费之风渐成,但只有真正度过“玉门关”,才能吹散笼罩在其头顶的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