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无线充电技术 2013年或迈入技术成熟期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池网 发布时间:2012-10-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无线充电技术已发展多年,但事实上一直未能成为市场主流。日前,英特尔和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宣布达成合作,为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技术共同开发集成发射器和接收器芯片。该方案将利用共振技术,使置于PC周围的设备以无线的方式完成充电。
 
   “你需要一种WCT(无线充电技术)来实现外围设备如超级本的充电,但外设必须距离发射器一英寸范围之内。”英特尔发言人Dan Snyder表示。
 
    共振实现电能传输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磁共振感应(Resonant magnetic induction),也被称为磁耦合谐振(Resonant inductive coupling),是一种无线传送功率的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两个线圈间形成共振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其中,充电座包含一个线圈,当电流通过它时可以作出响应,或产生振荡,这使得周围将创建一个振荡磁场。在另外一个线圈足够接近第一个线圈时,它可以捕获该磁场部分能量,然后在第二个线圈中生成电流。而在充电过程中,设备仍可以接听电话,或通过Wi-Fi进行通信。
 
    另外,利用共振实现能量转移同样也是无源RFID标签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工作原理。
 
    此次英特尔和IDT的合作,将为超级本、一体机、智能手机、独立充电器等提供参考设计方案,同时,该技术还可用于键盘、鼠标、存储、数码相机等设备。
 
   “英特尔研究院(Intel Labs)已在磁共振充电技术上研究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且一直致力于研究下一代个人电脑特别是超级本的发展趋势,同时IDT在个人电脑芯片研究方面也耕耘多年。”谈及此次合作,Tirias Research 创始人兼分析师Jim McGregor表示,“如果你和英特尔研究院睡在同一张床上,这便犹如你的口袋中装着全世界一样。”
 
    据悉,IDT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共振接收器集成电路(IC)的样品开发,并预计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发射器IC样品。
 
    多方角逐无线充电市场
 
    除了英特尔和IDT之外,WiTricity也一直致力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目前它已经和台湾半导体公司联发科技签署了一项技术转让和许可协议,并共同合作,实现移动手持设备、平板电脑、游戏控制器和其他设备的无线充电。同时WiTricity也在同步进行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和其他应用程序的开发研究。
 
    WiTricity所研究的无线充电技术在电能传输方面可以覆盖到几英尺的距离,而IDT的无线充电技术只能在一英寸左右的距离中实现。
 
   “在某些情况下,能量可以在数米范围中实现传输,而在其他情况下,只能在几英寸的空间范围内实现。”WiTricity的业务发展和营销总监David Schatz表示。
 
    同时,Jim McGregor也表示距离会影响能量的传送,“两者间连接的距离越远,获得的能量则越少。”
 
   “距离在一定意义上是必须克服的难题,目前有多种解决方法。”David Schatz 说道,“我们使用的是能量共振中继器。”中继器比较简单、价格低廉,由部分铜线和“电子元件”构成,它们能让电力从源头顺利达到正在充电的设备。
 
    进入市场时机已至
 
   “无线充电技术是可行的,但首先需要降低成本,以使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能够采用这种技术。”Jim McGregor表示。
 
    或许,无线充电成为现实的时间点将早于Jim McGregor的预测。“为实现所有的愿景,IDT的完整解决方案样品将在2013年初面世。”Dan Snyder透露。与此同时,David Schatz也表示,利用WiTricity技术的产品期望能在2013年的市场上崭露头角。
 
    对于无线充电技术未来的发展,Jim McGregor认为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IMC Research估计,到2015年,无线供电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同时Pike Research研究表明,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集成到我们的汽车和家庭中,并可以实现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更多无线设备的充电。”Jim McGregor说道。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无限充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