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产业观察:储能产业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这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都指向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
 
    当前,储能产业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正如同所有的新兴产业一样,现阶段中国储能产业前景很光明,道路很曲折。如何在机遇到来之际把握政策风向、破解商业化难题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自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储能”以来,各类倡导和支持政策层出不穷。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分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等等,无一不把储能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致使在学术界和实业界,普遍存在一种思想:现阶段,我国储能尚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都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只有在政策的倡导和支持下,储能产业才能进行基础研发、应用验证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不可否认,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无形的手”——市场。忽视市场调节,强调政府行为,导致市场失灵,致使行业产能过剩、企业亏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光伏产业就是“鲜血淋漓”的事例。
 
    虽然我国社会各界对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政府亦通过发布专门针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法规;通过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支持;通过对重点示范项目的投入引导等,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但我国要像日本、美国一样,将储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还没有成型的储能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市场机制、技术方案及盈利模式都还不成形,而这当前储能产业发展的瓶颈。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针对储能产业,我们必须两只手都要抓,不能有失偏颇,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严禁杜绝一哄而上,特别是地方投资要谨慎,不能让其成为地方政府显示政绩的平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产业链的衔接与整合。只有这样,我国的储能产业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产业 观察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