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15种缓解气候变化之道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技术。西班牙的太阳能发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P210正位于西班牙赛维利亚市,这个发电厂安装了超过600面被称为“日光反射装置”的巨大活动反射镜,通过这些装置来产生大量的电能。而西班牙正在建造一座更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该发电站应用了熔融盐传热蓄热技术,蓄热时间可达15小时以上。该发电厂将于2011年完工。届时该发电厂将为2.5万个家庭供电。
 
  2.CCS技术
 
  遍布全球的各类传统燃煤发电厂每天都在“不辞辛劳“地运转着,在为人类带来电能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CO2。CCS技术的出现为处理CO2排放问题而头痛不已的各国带来了福音。该技术将CO2捕捉,然后安全地封存在废弃油井或者地下蓄水层。最早对CCS技术的应用出现于1996年,当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海的油气开发过程中使用了该技术。而欧盟各国领导人已经承诺在2020年之前要在12个燃煤发电厂对CCS技术进行试点。
 
  3.智能电表
 
  家庭用电量的逐年上升已经为全球供电带来极大压力,而智能电表可以很好地减少家庭用电量,避免浪费。意大利是智能电表应用最普及的国家,超过85%的家庭都已经安装了智能电表,普及率比美国还要高。
 
  4.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英国在近海风力发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英国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到2020年英国能源供应的30%将来自风能,其中近海风力发电将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一步风力发电也将慢慢向远洋发展,远洋风力漂浮装置会成为主要研究方向。2009年7月,挪威在离海岸10公里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远洋飘浮风力发电机。
 
  5.核电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同时还具备干净、无污染,接近零排放的特点,因此核电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目前世界上共有13个国家正在新建超过53个核电站。新建核电站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用了更多技术,使得其与之前建造的核电厂相比更安全。
 
  6.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板同样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那些光照充足的国家。它不仅环保,而且很经济实惠。
 
  7.快速客运
 
  到2030年,将会有更多的交通工具使用电力或者清洁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来源。而基于该技术开发的“快速客运”系统则有望让无人驾驶列车成为未来客运的主力军,目前该系统正在欧洲最大的航空枢纽英国希思罗机场进行试用实验。
 
  8.碳交易
 
  碳交易是一个全新的金融机制,它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这一机制会在12月份的哥本哈根大会上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解决像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等问题上。
 
  9.波浪能
 
  波浪能发电装置通过波浪的上下浮动产生机械能,之后再转化为电能。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发展相对风能等也相对落后。但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0.生态飞机
 
  由英国皇家航空协会设计,灵感来源于动物飞行时“扇动翅膀”的生态飞机可以将飞机效率提高25%。而对于发动机螺旋扇的改进也可以减少航空燃油的消耗,与传统的喷气式飞机相比,燃油消耗将下降35%。
 
  11.潮汐能
 
  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即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潮汐能发电站是对潮汐能最普遍的应用,尽管与其他发电站相比成本过高,但是由于不消耗燃料、无污染,许多国家仍对潮汐发电不断地进行着研发。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潮汐发电站有法国朗斯潮汐电站等。
 
  12 可逆热力泵
 
  许多农村家庭现在都在使用可逆热力泵。这种泵可以将地表或地下蓄水层中的热能贮存,并进行循环使用。这一技术大大节约了农村家庭天然气的使用量。
 
  13.第二代生物燃料
 
  海藻等第二代生物燃料比起玉米、大豆或甘蔗等能提供更多的能源,每公顷海藻提供的能源是这些糖类作物的100倍。据估计,到2030年喷气飞机年消耗燃料量的12%将来自第二代生物燃料。
 
  14.LED 电灯 
 
  LED电灯与传统电灯相比能节约高达95 %的电量,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已经研制出了可以通过非机械方法调整光线尺寸和形状的最新型LED灯泡。
 
  15.太阳能反射装置
 
  太阳能反射装置可以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并以微波的形式再传送回地球为人们所用。
 
分享到:

关键字:15 缓解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